曆史上的紫砂名家|明、清時期紫砂名人
在中国陶瓷史上,紫砂壺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品类,它不仅仅是一种具有使用价值的理想茶具,而且是一种实用与审美高度和谐的妙不可言的特种手工艺品。我们有幸看到流传至今的紫砂壺,大多留有作者的铭款,而从这些带有个性的艺术品上,反映出的不仅是一种时代风尚,而且也是了解那些紫砂历史名人们的极好途径。一部紫砂史也就是一部紫砂历史上的名人史。以下内容是根据各类紫砂史籍资料整理的明、清时期紫砂历史名人资料,介绍给读者供参考。
金沙寺僧:明成化、弘治年间宜兴湖金沙寺和尚。明代周高起在其著作《阳羡茗壶系》中认为金沙寺僧是最早制作紫砂壺的人。
供春:又名龔春,江蘇宜興人,明正德年間宜興紫砂陶工藝開創者之一,其事迹在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許次纾《茶疏》及清吳骞《陽羨名陶錄》中均有記載。供春初爲學使吳頤山家僮,隨吳攻讀于宜興金沙寺中。據傳供春學金沙寺老僧,淘細土抟坯,制成砂壺。壺內外隱見手指螺紋,制品敦龐周正,栗色如古金鐵,世稱“供春壺”。國家博物館收藏有一件供春款樹瘿壺,造型仿樹瘤,壺身把柄一側刻篆書“供春”二字。據考證此壺原爲清末翰林、大收藏家吳大所藏,原缺壺蓋由裴石民後配。但因供春壺曆來多有仿制,故此壺的真僞尚有爭議。
董翰:號後溪,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宜興紫砂制陶名家。據清吳骞《陽羨名陶錄》記載,董翰、趙梁、元暢、時朋是繼供春之後制壺四大家。董翰制壺一改寺僧、供春以來的古拙風格,始造菱花式壺,極盡工巧。《陽羨名陶錄》認爲四家中,董翰作工“文巧”,其余三家“多古拙”。
趙梁:又作趙良,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宜興紫砂制壺四大家之一。《陽羨名陶錄》記趙梁所制茗壺多爲提梁式,作品以古拙著稱。據說明代砂壺中的提梁式,就是首先由他創制的。
元暢:又作元(玄)錫、袁錫,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宜興紫砂制壺四大家之一。
時朋:又作時鵬,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初年紫砂制壺四大家之一,時大彬之父。
李茂林:名养心,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初年宜兴紫砂陶名家。因家中排行老四,又擅长制作小圆砂壶,人称“小圆壶李四老倌”。清嘉庆《宜兴县志》称其所制之壶“妍妙在朴致中,世称名玩”。他的作品不加款署,仅朱书号记。另据明人周高起考证,在李茂林之前,紫砂壺都直接放入缸窑烧造,不用匣钵封闭,“不免沾釉泪”,自李养心始,壶“乃作瓦缶,囊闭入穴”,是紫砂壺装烧方法的一大改革。
時大彬:號少山,江蘇宜興人,時朋之子,明萬曆至清初宜興紫砂陶名家,與時人李仲芳、徐友泉有“壺中妙手稱三大”之譽。大彬初仿供春制大壺,後受文人飲茶理論啓發,改做小壺。他善用各色陶土,對泥料的加工配制、成型技術、造型設計、銘刻款識等均有研究和改進,作品“砂粗質古肌理勻”,“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