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石民:紫砂藝術承前啓後的大師
裴石民 1892年出生于宜兴蜀山,原名裴云庆,儿时入私塾时,改名“德铭”,15岁时拜自己的姐夫江祖臣为师,开始学制紫砂壺。江祖臣字案卿,是清末民初的制壶名手,擅长仿制陈鸣远作品,也工筋囊器,并善捏塑、浮雕,所创“狮球”、“狮灯”、“狮座”系列壶存世较多,人称“狮球王”。江案卿制壶严谨,要求严格,德铭初入师门时,受其严教,苦练基础技艺。
然而初期尚未完全成年的德铭童心未脱,师傅要求他从仿制“狮球壶”入手,他则对反复仿制“狮球壶”觉得枯燥乏味,而一些仿古杂件、仿古尊以及鼎炉类作品让他很有兴趣。师傅外出时,他就以自己的兴趣捏个花生、塑个瓜果之类,常常废寝忘食。稍长之后,德铭受师傅也受生活教诲,懂得艺不精难成人,开始按照师傅的指点,严格要求自己所有的作品,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能夠成就“鳴遠第二”的聲譽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裴石民 在仿古作品上取得的成就。
民國時期,很多紫砂名手時常會被古董商邀去上海制作紫砂器,其中相當部分是仿制明清作品。當時如江案卿、範大生、汪生義、程壽珍以及後來包括裴石民 、顧景舟在內的新中國成立後紫砂著名七老藝人,在民國時期都曾到上海做過仿古紫砂。應該說這個時期既是他們的一種謀生,同時客觀上也因此使自己的工藝技藝有了極大的提高。
裴石民 第一次被邀到上海,是在民國六年。年方25歲的裴石民 在當時還是個晚輩,還不在古董商邀請之列。而既是他姐夫又是他師傅的江案卿爲人倔強清高,看不慣上海客商的臉面,借故推辭。年輕的裴石民 既想到外面見見世面,也想出去磨練一下自己的技藝,就自告奮勇隨客商到了上海。可以說這一步的邁出對裴石民 日後在紫砂藝術 上取得的成就是一個關鍵的轉折。
裴石民 到上海後在古董商那裏第一次有幸見到了紫砂史上最著名的高手之一——清康熙年間陳鳴遠的真迹。陳鳴遠(1622-1735),宜興人,字鳴遠,號鶴峰,又號石霞山人、壺隱,他制壺技藝精湛全面,又極具開創性,所制自然型茗壺及仿古器皿造型多樣,妙精古趣,藝術成就代表了一個曆史時代的高峰。經對陳鳴遠作品的反複觀摩,開闊了裴石民 的藝術眼界。在對陳鳴遠作品“天雞壺”、“鳳首壺”等作品摩制中,也充分展示了裴石民 的藝術天賦,摩制的過程也使他的技藝功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此後,裴石民 在高手林立的紫砂藝人行列也開始嶄露頭角,並逐步擠身于名手之列。
嶄露頭角後的裴石民 ,開始有機會和一些名人雅士交流切磋,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一些精彩的曆史作品,而最讓裴石民 癡迷的依然是陳鳴遠的像生類作品。此後裴石民 仿制陳鳴遠形態各異的古壺、古尊、古鼎、古瓶、古盆,或仿像生類瓜果菜蔬,均能細膩逼真、惟妙惟肖,技藝之精湛在上世紀20至30年代達到高峰期,聞名行業內外,影響也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