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陶藝人物唐鳳芝|紫砂壺名家
唐鳳芝(1900-1976),民國時期制陶名家。宜興丁蜀上袁村人。與王寅春、顧景舟同村,學藝時常在一起切磋壺藝。擅長設計創新,屢以新品風靡上海名流圈,並經租界銷往歐美市場。
唐鳳芝系紫砂世家,16歲隨父親唐順洪學藝。他構思創作力極強,有過目不忘之美譽。制壺技術全面,無論光貨、花貨、方型、圓型俱能制作。曾爲印模制壺開創先河。主要作品有“魚化龍壺”“松鼠葡萄壺”“合菱壺”“一捆竹壺”“蜂菊壺”“國光壺”“風卷葵壺”等傳統與創新作品,所有作品自畫成畫冊二集。
唐鳳芝1935年創作“蝶碗壺”“松鼠葡萄壺”等,爲壺界所關注。四十年代所制“風卷葵壺”名盛于紫砂業界。抗戰開始即很少制壺。
据民国三十五二月十二日《品报》所载文章《陶器业唐凤芝计划成功,拟将胜利茶壺送蘇展覽》稱:爲紀念抗戰勝利,唐鳳芝制成“抗日戰爭勝利壺”,壺上浮雕當時被稱爲抗戰領袖的“蔣中正像”,故又名爲“中正壺”。此壺參加1946年3月10日開幕的“蘇州國貨展覽會”展出,引起轟動,備受社會各界矚目。
后有人将此壶献给当时的民国政府,如今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被载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全古陶瓷收藏》一书。当时首都南京的《中央日报》和地方报纸均发消息通讯大量报道,名声大振。
唐凤芝由此当上了宜兴县参议员,他的壶被当时的报纸称为“名震中外,视若珍宝”、“出品精良、驰誉遐迩”、“善于创新,工艺精良”、“籍示爱国热忱”,“来预定是壶者,有供不应求之势”,达到了一个艺人事业的顶峰。当时政府要员、达官贵人,以能藏有一把唐凤芝紫砂壺为荣。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蜀山陶業合作社成立時,唐鳳芝被聘爲技術骨幹。他工作認真,還將抗日戰爭勝利壺的正面圖案改成紅五星,變成“國光壺”,底署“人民團結共樂”。其後創作以蜜蜂采蜜爲題材的“蜂菊壺”等作品亦受世人矚目。
1958年,因上述“抗日战争胜利壶”,他被开除公职,但仍制壶不辍。“文革”期间,又因这把壶再遭厄运,失去了人身自由。最终,这位为紫砂付出毕生心血的老艺人抑郁而终。唐凤芝在艺术道路上善于不断创新、提高技艺,他留下的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珍藏。
唐鳳芝不僅壺藝高超,且技術全面。1946年,宜興蜀山吉德昌陶器店聘用唐鳳芝創燒汽鍋,器型仿雲南建水的長春膏容器,一般用于烹炖雞鴨,提取肉汁。汽鍋口蓋嚴密、氣嘴通暢,項頂及腹比例恰當,整體造型豐滿勻稱。投放市場後常年盛銷。
宜興紫砂陶藝人物唐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