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紫砂名家|明、清時期紫砂名人
妍媚,而樸實堅栗,妙不可思”,使紫砂工藝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時人許次纾《茶疏》云:“昔时龚春制壶,近日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造做,颇极精工。”时大彬壶上铭款甚为讲究,为端丽的楷书,用竹刀刻成,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说其“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帖间,人不能仿,赏鉴家用以为别”,并称其为“大家”。“大彬”款紫砂壺传世品很多,近年又屡有出土,如江都县丁沟镇明代曹姓墓中出土的朱砂六方壶,无锡明代翰林学士华师伊墓出土的三足圆壶等。
李仲芳:江蘇宜興人,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李茂林之子,時大彬弟子,“壺中妙手稱三大”者之一。《陽羨名陶錄》記其作品由古樸漸趨精巧,清初人認爲他的“小圓壺形制精絕,又在大彬之右”(阮葵生《茶余客話》),《陽羨茗壺賦》作者吳梅鼎評價李仲芳壺有“仲芳骨勝而秀出刀镌”。《陽羨茗壺系》中說:世所傳大彬壺,也有仲芳作,大彬見而賞之並自署款的。所以當時有“李大瓶,時大名”之說。
徐友泉:名士衡,江蘇宜興人,一說爲江西婺源人,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時大彬弟子,“壺中妙手稱三大”者之一。他原非宜興制陶世家子弟,但因有造型藝術天賦,爲時大彬賞識,納爲弟子。徐友泉善制漢方、扁觯、小雲雷、提梁卣、蕉葉、蓮方、菱花、鵝蛋等多種器形,所配泥料有海棠紅、朱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沈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等多種色調,文獻評價他的作品“種種變異,妙出心裁”。清人吳梅鼎在《陽羨茗壺賦》中寫道:“若夫綜古今而合度,極變化而從心,技而進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把徐友泉稱作窮變化、集大成的一代宗匠,可謂備極推許。其子繼承父業制陶,時人並稱“大徐”“小徐”。
歐正春:名子明,江西婺源人,明萬曆年間宜興制瓷名家,時大彬弟子,“宜鈞”的創始者。他以白泥或紫泥作胎,仿宋鈞窯瓷器造型及其乳濁釉,器型有盆、奁、架、瓶、盂、尊、爐等,釉色以天青、天藍、芸豆紅等居多,亦見葡萄紫、灰藍色等珍貴品種,世稱“歐窯”,制品稱“宜鈞”。《陽羨名陶錄》評介歐正春作品“多規花卉果物,式度精妍”,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將其制陶藝術歸爲“雅流”。
邵文金: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手,時大彬弟子。清吳骞《陽羨名陶錄》記其仿制時大彬所作漢方式樣的砂壺,技藝獨絕。
邵文銀:又名亨裕,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手,時大彬弟子,清吳骞《陽羨名陶錄》只錄其名。
蔣伯:名時英,原名伯敷,明萬曆名士陳繼儒將“敷”改爲“”。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工匠,時大彬弟子。吳骞《陽羨名陶錄》評其人“因附高流,諱言本業”,又評所作陶器“堅致不俗”。張燕昌在《陽羨陶說》中記曾見其作,相傳爲大收藏家項墨林確定式樣的“天籁閣壺”。
陳用卿: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手。《陽羨名陶錄》記其作品“式尚工致,如蓮子、湯婆、缽、盂、圓珠諸制,不規而圓,已極妍飾”。器上落款爲仿鍾太傅筆意,再用竹刀刻之,具有濃厚書卷氣。
陳信卿: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匠,仿時大彬、李仲芳等人所制的紫砂器,作品堅瘦工整,雅自不群。
陳光甫: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手,時大彬的入室弟子。早年一目失明,但仿制古器仍能達到具體而微。《陽羨茗壺系》評之爲“雅流”。
陳仲美:江西婺源人,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陳仲美原在景德鎮制瓷,因從業者甚多,不易成就,遂赴宜興制紫砂器。他的作品別具一格,所制茗壺有的摹狀花果,並綴以草蟲,有的壺上裝飾龍戲海濤,龍伸爪出目,傳神生動。除茶器之外,陳仲美制作的香盒、花杯、狻猊爐、辟邪鎮紙,均精雕細刻,大大開拓了紫砂陶的制作範圍。他雕塑的紫砂觀音像,莊嚴慈憫,神采如生。可惜的是這位“智兼龍眠、道子”的藝術家,竟以“心思殚竭”而英年早逝。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將其所做之壺列入神品。
沈君用:名士良,江蘇宜興人,明萬曆時宜興紫砂陶名家。沈君用自幼即因善制陶而聞名,時人稱其爲“沈多梳”(多梳,即還未束發成年的意思)。他擅長配制紫砂泥料,作品多浮雕裝飾,玲珑剔透,雖不尚正方正圓,但接縫處准確嚴密,不苟絲發。《宜興縣志》記沈君用是繼供春、時大彬後,與徐友泉、陳用卿、徐令英同列的制壺名手。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將其和陳仲美的作品同列爲神品。
邵蓋:明萬曆年間宜興紫砂陶工匠,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將其列入“別派”。被列入別派的還有同期的周後溪、邵二孫,以及天啓、崇祯年間的宜興紫砂陶工匠陳俊卿、周季山、陳和之、陳挺生、承雲從、沈君盛等人。書中還說他們的生平見于汪大心《葉語附記》。
陳辰:字共之,明天啓、崇祯年間宜興紫砂陶工匠。他善于在砂壺上镌刻銘款,時人制成的壺多請他镌款文,被稱爲“陶家之中書君”。《陽羨茗壺系》將其列入別派。
徐令音:江蘇宜興人,明天啓、崇祯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宜興縣志》記:“若徐友泉、陳用卿、沈君用、徐令音,皆制壺名手也。”說明他的制壺技藝可與徐友泉等人相比擬。《陽羨名陶錄》認爲他可能就是徐友泉之子“小徐”。
項不損:名真,浙江嘉興人,明天啓、崇祯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它是嘉興名族項氏後裔,曾以諸生貢入國子監。吳骞《陽羨名陶錄》認爲項不損制作砂壺乃文人偶爾寄興之作。他所制之壺質樸雅致,款識書法有晉唐風格,水平高于時大彬、李仲芳諸家。
沈子澈:江蘇宜興人,也有說是浙江桐鄉人,明崇祯末年宜興紫砂陶名手。周高起《陽羨茗壺系》雲其制壺古雅渾樸,曾爲他人制菱花式壺,镌銘曰:“石根泉,蒙頂葉,漱齒鮮,滌塵熱。”《陽羨名陶錄》稱其爲“明季一名手也”。
陳子畦: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宜興紫砂陶工匠。《陽羨名陶錄》記其最善仿徐友泉,制品爲時人珍愛。又有人說他是清初紫砂名家 陳鳴遠之父。
惠孟臣: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宜興紫砂陶名家。清人的著述裏對于他的壺藝評價不相一致,如張燕昌《陽羨陶說》雲其壺款識筆法不俗,做工則遠不及時大彬。《陽羨名陶錄》作者吳骞記其收藏的孟臣制壺,風格古樸,底刻唐人詩句及署款行書10字,筆法似唐代書法家褚遂良,認爲惠孟臣“亦大彬後一名手也”。惠孟臣以善制小壺出名,制品精妙,爲時人所賞識。清初施鴻保在《閩雜記》中稱:“漳泉各屬,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壺如胡桃者,名"孟臣壺"。”說明他制作的此類小巧的茗壺乃功夫茶必備的茶具。
項聖思:不見史載,但其所遺作品紫砂桃杯,現收藏于南京博物院。杯呈朱砂紫色,劈半桃爲杯,枝作把手,枝葉纏蔓,桃葉脈絡畢現。桃杯口沿外刻七言詩兩句,詩下署“聖思”二字,並钤“聖思所作”陽文小印一枚。這件作品精巧玲珑,技藝獨絕,是紫砂器中極爲少見的珍品。杯托爲民國名手裴石民1924年配制,上有收藏家儲南強所寫題記,他寫道:“聖思相傳爲修道人,姓項,能制桃杯,大于常器,花葉幹實無一不妙,見者不能釋手……”這可能是有關項聖思的惟一記載。
陳鳴遠:名遠,號鶴峰、鶴、壺隱、石霞山人。江蘇宜興人,清初宜興紫砂陶名家。《宜興縣志》稱陳鳴遠是近百年來壺藝成就第一名手。他長于雕塑,善于巧妙調配泥色,是一個善翻花樣、塑镂兼長、技藝精湛的大師。作品類型廣泛,既有茗壺茶具類,也有文房雅玩類。清人張燕昌在《陽羨陶說》中記述:“鳴遠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見不下數十種。”有天雞壺、海棠杯、诰寶壺、花尊、菊盒、香盤、什錦杯、硯屏、梅根筆架、蓮蕊水盂以及各種瓜果小品等,均文麗工雅,款識書法雅健,有晉唐風格,譽者以爲“堪與三代古器並列”。他的作品名揚中外,名士公卿爭相求購。
惠逸公:清雍正、乾隆時宜興紫砂陶名匠。其制壺技藝與明末名家惠孟臣相伯仲,世稱“二惠”。孟臣制品渾樸工巧俱備,而逸公則長于工巧一類。款識書法楷、行、草俱備,且竹刀、鋼刀並用,陶刻作品甚佳,非乾嘉後輩所能及。
華鳳翔:江蘇宜興人,清康雍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匠。善仿古器,制品精雅而不失古樸,兼長紫砂爐。
許龍文:清雍乾年間宜興紫砂陶工匠,技藝受陳仲美、沈君用影響,所制多花卉象生壺,壺底常刻一方印,一曰“龍文”,一曰“荊溪”。
葛明祥、葛源祥:清乾隆、嘉慶年間宜興丁蜀鎮制瓷名家。兄弟二人繼承明萬曆年間歐窯仿宋的傳統,繼續燒制“宜鈞”瓷器,釉色灰中暈藍,較歐窯更甚一籌,器型多瓶、罐、盆、盂。
陈鸿寿(1768-1822年):字子恭,号曼生。浙江杭州人,清乾隆至咸丰年间书画篆刻家,“西泠八家”之一。他诗书画皆精,并擅长紫砂壺设计。陈鸿寿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任溧阳知县期间,设计了紫砂史上著名的曼生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当地名家制作,又由曼生及其幕中好友题刻诗句铭文,作品世称“曼生壶”。
曼生壶的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当、方山、瓜形、覆斗等,铭文或切壶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铜器,或为历史典故、座右铭等。壶底多有阳文篆书印“阿曼陀室”,并有“彭年”“二泉”等印鉴。陈鸿寿对紫砂壺艺的贡献,在于使书画与篆刻第一次以装饰的面目出现于紫砂壺身,并导致了紫砂壺造型艺术的创新,几何形体由此开始,造壶艺术自此呈现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新气象,而“曼生壶”也为后世收藏家、茶藝家所珍愛。
邵二泉:清嘉慶道光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擅長制壺並在壺上镌刻銘文、款識。曾于嘉慶二十一年與陳鴻壽合作制作“曼生壺”。道光年間曾爲邵景南制作的壺刻銘款。
楊彭年:江蘇宜興人,一說浙江桐鄉人,清嘉慶、道光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他善于配泥,隨手捏塑,其壺或渾樸厚重,或玲珑秀巧,均具天然之趣。他是陳鴻壽“曼生壺”的主要合作者,陳還爲他題贈齋號“阿曼陀室”。楊彭年傳世作品多有“阿曼陀室”“楊彭年制”“彭年”等印記。
楊寶年:又名葆年,字公壽,清嘉慶年間宜興紫砂陶名藝人,楊彭年之弟。善制茗壺,尤善捏制之法。曾爲陳鴻壽制壺,所選泥料均爲名貴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藍,精光內含,溫潤如玉。
楊鳳年:清嘉慶、道光年間宜興紫砂陶女藝人,楊彭年之妹。善配泥色,作品構思巧妙,浮雕精美。其傳世品竹段壺,壺體、執柄均作竹節形,並飾以浮雕竹枝竹葉。楊鳳年也曾爲陳鴻壽制壺。
瞿应绍:(1780-1849年)字子治,一字陛春,号月壶,晚年改号瞿甫、老治,室名“毓秀堂”。清道光贡生,官至同知,为上海名士。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最擅画竹,兰、柳亦工。又擅陶刻,尤好将自画竹梅及铭刻刻于紫砂壺上,人称“三绝壶”。曾与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壶柄上有“彭年”印记,有的作品请邓奎代笔书款。有《月壶题画》《月壶草》著作传世。
朱坚:字石梅,浙江绍兴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善制锡壶及紫砂壺,所制壶式样多种,均玲珑秀美,风雅宜人。创制紫砂包锡工艺,常在砂壶或砂胎锡壶面上刻梅花和自作诗句及名士题咏。曾著有《壶史》一书。
邵大亨:江蘇宜興人,清道光、鹹豐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邵大亨年少就享有盛名,他善于仿古,造型以渾樸見長,做工精湛。高熙在《茗壺說》中記述邵壺“肩項及腹,骨肉亭勻”,“嘴胥出自然,若生成者”,“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邵大亨壯年便死于亂世,留存世間的茗壺寥寥無幾,在清代時便已“一壺千金,幾不可得”。其傳器有“魚化龍”“掇球”“風卷葵”“一捆竹”等式樣,都已被視珍寶。
黃玉麟:(約1842-1914年)江蘇蘇州人,清同治、光緒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黃玉麟曾受聘于金石收藏家吳大家,將吳氏收藏之青銅器、古陶器的造型、藝術特色融合入紫砂陶中。他制壺講究泥料的選配,多圓式,作品瑩潔圓潤,精巧工整,鑒賞家珍之。現藏于宜興文物陳列室的魚化龍壺就是他的作品,壺呈紫紅色,蓋內有“玉麟”方印,蓋上有龍頭伸縮吐注,奇特靈妙。
俞國良:清末民國時宜興紫砂陶名藝人,曾被吳大請去制壺,作品工精細巧,技藝純熟,壺的體態雍容謹慎。他的作品紅泥四方傳爐壺曾于1932年獲得芝加哥博覽會的獎狀,現收藏于宜興紫砂工藝廠。俞國良的作品多钤“國良”“錫山俞氏”印。
程壽珍:(1857-1939年)自號“冰心道人”,近代宜興紫砂陶名家。所作掇球壺猶如大、中、小三個圓球疊壘,端正穩健,口蓋緊密,曾于1915年在美國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此後便有“價隨身高”之譽。他所做的仿古壺特別粗,蓋大而扁平,線型粗細對比得體,骨肉亭勻,氣度不凡。
曆史上的紫砂名家
明、清時期紫砂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