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代女紫砂陶藝名家-蔣蓉
2008年2月19日,戊子年正月十三日,是廿四节气中的“雨水”。
這天淩晨的零時30分,紫砂界“七位老藝人”的最後一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壺藝泰鬥蔣蓉 走完了她90歲的人生,駕鶴西去,留下芙蓉般純潔的人格之魅,也留下了她栩栩如生的紫砂花器世界。
2006年1月12日,蔣蓉 大師因患腦梗塞中風,住院治療。在久臥病榻25個月又7天之後,這位德藝雙馨、慈祥可親的老人與世長辭。得知蔣蓉 逝世的消息,社會各界紛紛表示哀悼,以不同的方式深切緬懷這位大師。原中國輕工業部副部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傅立民先生發來唁電,對蔣蓉 大師的離世,深感悲痛,並稱這是中國工藝美術界的重大損失,她的高尚品德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將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永遠年輕的藝術童心、平和高潔的品德秉性是蔣蓉 大師的精神風貌。她以90年的生命,見證了宜興紫砂近百年的興衰榮辱以及今日盛世紫砂的繁榮和風流。我們依然記得她的音容笑貌,在她的紫砂藝術天地裏,感受永不凋謝的壺藝之花那迷人的馥郁芬芳。
蔣蓉 1919年出生在宜兴市丁蜀镇镇郊的潜洛村,时值芙蓉花开之际,故取名蓉,别号林凤。那里是宜兴紫砂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做紫砂壺的传统。
蔣蓉 的祖父蔣祥元年幼時就隨父親學藝,做茶壺和花盆,一門幾代都從事紫砂。蔣蓉 就生長在這樣的環境裏,從小耳濡目染,11歲辍學隨家父蔣宏泉學習紫砂陶制作技藝。數年後,她做出了“犀牛”和“螃蟹戲金魚硯台”,讓人刮目相看。
在她20岁的时候就跟随伯父蒋燕亭到上海,蒋燕亭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制壶高手,也是以陈鸣远为代表的紫砂花器流派的一代传人。蔣蓉 在上海臨仿時大彬、陳鳴遠、陳子畦等明清紫砂名家的作品,自此大開眼界,技術也日益精進,爲她今後象形、象真壺器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55年,宜興蜀山紫砂生産合作社成立(宜興紫砂工藝廠前身),蔣蓉 是第一批進社的紫砂技藝人員。1956年,蔣蓉 與任淦庭、裴石民、吳雲根、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被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爲“紫砂技術輔導”,而蔣蓉 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比陶刻大家任淦庭先生整整小30歲。從此,廠裏的職工都尊蔣蓉 爲“蔣輔導”。她先後帶徒50多人,傳承紫砂制作技藝,可謂桃李成行,功德無量。
對于蔣蓉 大师的紫砂艺术成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是这样评价的。他说,紫砂壺的创作,也和整个中国传统工艺一样,一是借鉴人文文化,二是生活汲取,直接从大自然中发现并提炼,后者,正是蔣蓉 大师紫砂壺艺的创新源泉。贴近生活、提炼自然,创作出与前人不同、与同代人不同的紫砂陶艺杰作。
蔣蓉 的藝術心態平和,藝術心境童趣永駐,她永遠以兒童清純的眼光觀察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果、蟲、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