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天鸡壶鉴赏|紫砂壺收藏
“天雞壺”起于三國時期,是魏晉至唐初流行的一種飲器,亦稱“雞首壺”,多數屬于青瓷器,也有陶質的,以壺嘴作成雞首狀而得名。“雞”與“吉”諧音,雞首壺延續使用了數百年,反映出在那段戰亂頻繁的年代裏,人們對吉祥安甯生活的祈望。古代“天雞壺”逼真巧妙,形狀和大小隨著朝代的發展而演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確定形狀和大小、掌握紋飾、明確造型規律及藝術風格對斷定“天雞壺”年代和了解“天雞壺”的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天雞壺”在其各個年代雖然特征不同。但也有其共性,在大小、紋飾、造型、藝術風格等方面有規律可循。三國時的“天雞壺”多爲高頸侈口,矮小扁腹,雞首無頸,尾短扁,嘴有張口也有閉口,肩上有多對耳,紋飾有弦紋、葉脈紋、素面等;西晉時的“天雞壺”多爲小件,雞首無頸,緊貼肩部,雞首狀的流不通腹內,故不能嘴上作流。與雞首相對應的地方往往貼有一個小尾點綴,肩部其他兩面有弧形雙系;東晉時的“天雞壺”器型較大,頸部較長,雞冠豎挺,雞首有頸,雙目圓鼓,雞口圓張,雞尾演變成弧形柄,上端與盤口相連,下端與肩部相接。柄上端高于盤口,肩部有一對系。常以蓮瓣紋、龍紋裝飾。南北朝至隋代,“天雞壺”多爲盤口高頸,昂首張口,壺身修長,紋飾多爲弦紋。可以看出,作爲日常生活用器,“天雞壺”的制作趨于規範,並且更具審美價值。
最早把“天雞壺”的造型嫁接入壺的是清代紫砂名藝人陳鳴遠,其造型比較單一。使材質、造型等達到完美結合的是明代萬曆年間徐友泉制作的梨皮泥“天雞壺”。
徐友泉,名士衡,是明代万历年间制壶名师。徐友泉自幼拜时大彬为师,对紫砂壺有着造型艺术方面的天赋。他擅作仿古铜器壶,手工精细,所制的长爪兽的形态亦是仿青铜器的形制,所以特别有古拙味道,非同凡响。此“天鸡壶”就是徐友泉别出心裁的精美作品,胎壁薄厚均匀,造型趋向写真,挺拔秀丽;壶高1.45厘米,长20厘米,通体呈梨皮色,故称作梨皮泥,泥中呈现金黄色颗粒,色泽凝重,光滑润泽;壶流设计成天鸡形状,嘴圆筒状。双目微凸,眼上有一道眉纹,竖冠;颈稍作前倾,神态宛若欲前。
与鸡首相对应的壶把以鸡尾后翘为造型;壶身似球,平底,壶盖圆形。钮设计成狮子,狮子是唯一的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是地球上力量强大的猫科动物之一,狮子以漂亮的外形、威武的身姿、王者般的力量和梦幻般的速度完美结合,赢得了“万兽之王”的美誉,是力量的象征。壶把则设计为两条蟠螭龙,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蟠螭生得虎形龙相,相传是龙与虎的后代,具有龙的威武和虎的勇猛。蟠螭龙的设计是抽象的线条画,线条流畅,于威严中不失清逸。壶把的巧妙设计与壶体有着很好的隔热效果,为典型的明代紫砂壺特色。壶的底部落款为:“行云如流,之中士衡”,“士衡”为徐友泉的名。
徐友泉制作這把梨皮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