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紫砂名家|明、清時期紫砂名人
精,并擅长紫砂壺设计。陈鸿寿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任溧阳知县期间,设计了紫砂史上著名的曼生十八壶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当地名家制作,又由曼生及其幕中好友题刻诗句铭文,作品世称“曼生壶”。
曼生壶的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当、方山、瓜形、覆斗等,铭文或切壶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铜器,或为历史典故、座右铭等。壶底多有阳文篆书印“阿曼陀室”,并有“彭年”“二泉”等印鉴。陈鸿寿对紫砂壺艺的贡献,在于使书画与篆刻第一次以装饰的面目出现于紫砂壺身,并导致了紫砂壺造型艺术的创新,几何形体由此开始,造壶艺术自此呈现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新气象,而“曼生壶”也为后世收藏家、茶藝家所珍愛。
邵二泉:清嘉慶道光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擅長制壺並在壺上镌刻銘文、款識。曾于嘉慶二十一年與陳鴻壽合作制作“曼生壺”。道光年間曾爲邵景南制作的壺刻銘款。
楊彭年:江蘇宜興人,一說浙江桐鄉人,清嘉慶、道光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他善于配泥,隨手捏塑,其壺或渾樸厚重,或玲珑秀巧,均具天然之趣。他是陳鴻壽“曼生壺”的主要合作者,陳還爲他題贈齋號“阿曼陀室”。楊彭年傳世作品多有“阿曼陀室”“楊彭年制”“彭年”等印記。
楊寶年:又名葆年,字公壽,清嘉慶年間宜興紫砂陶名藝人,楊彭年之弟。善制茗壺,尤善捏制之法。曾爲陳鴻壽制壺,所選泥料均爲名貴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藍,精光內含,溫潤如玉。
楊鳳年:清嘉慶、道光年間宜興紫砂陶女藝人,楊彭年之妹。善配泥色,作品構思巧妙,浮雕精美。其傳世品竹段壺,壺體、執柄均作竹節形,並飾以浮雕竹枝竹葉。楊鳳年也曾爲陳鴻壽制壺。
瞿应绍:(1780-1849年)字子治,一字陛春,号月壶,晚年改号瞿甫、老治,室名“毓秀堂”。清道光贡生,官至同知,为上海名士。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最擅画竹,兰、柳亦工。又擅陶刻,尤好将自画竹梅及铭刻刻于紫砂壺上,人称“三绝壶”。曾与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壶柄上有“彭年”印记,有的作品请邓奎代笔书款。有《月壶题画》《月壶草》著作传世。
朱坚:字石梅,浙江绍兴人,清嘉庆、道光年间宜兴紫砂陶名家。善制锡壶及紫砂壺,所制壶式样多种,均玲珑秀美,风雅宜人。创制紫砂包锡工艺,常在砂壶或砂胎锡壶面上刻梅花和自作诗句及名士题咏。曾著有《壶史》一书。
邵大亨:江蘇宜興人,清道光、鹹豐年間宜興紫砂陶名家。邵大亨年少就享有盛名,他善于仿古,造型以渾樸見長,做工精湛。高熙在《茗壺說》中記述邵壺“肩項及腹,骨肉亭勻”,“嘴胥出自然,若生成者”,“口蓋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邵大亨壯年便死于亂世,留存世間的茗壺寥寥無幾,在清代時便已“一壺千金,幾不可得”。其傳器有“魚化龍”“掇球”“風卷葵”“一捆竹”等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