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貢茶|中國茶史
唐代之前,隋時就有僧人獻茶於帝王者,明代顧元慶《茶谱》引述:“隋(公元 580~618年)文帝病脑痛,僧人告以煮茗作药,服之果效。”说的是隋炀帝杨厂在江都(现江苏扬州)生病,浙江天台山智藏和尚,为了向这位帝王讨宠,曾携带天台茶到江都替他治病,得茶而治之後,推動了社會飲茶的興起。
到了唐朝開元中(公元713~740年),泰山靈岩寺僧人坐禅,晝夜不眠,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從山東、河北的部分地區,直至首都長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封演《封氏聞見記》)。很多文學家、詩人,飲茶作詩,以示風雅。因此,唐代貢茶的興起,與當時社會飲茶風俗的普及,帝王將相及文人雅士經常舉辦茶宴、茶會等有關。
唐之初仍以征收各地名産茶葉作貢品,一些貪圖名位、求官謀職之土,阿谀奉承,投其所好,將某些地方品質特異的茶葉貢獻皇室,以求升官發財。隨著皇室、官吏飲茶範圍的擴大,逐感這種土貢形式越來越不能滿足需求,于是官營督造專門生産貢茶的貢茶院(贡焙)就产生了。唐朝最著名的貢茶院設在湖州長興和常州義興(現宜興)交界的顧渚山,每年役工數萬人,采制貢茶“顧渚紫筍”。
據《長興縣志》載,顧渚貢茶院建于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至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興盛之期曆時長達605年。在唐朝,産制規模之大,“役工三萬人”,“工匠千余人”。制茶工場有“三十間”,烘焙工場“百余所”,每歲朝廷要花“千金”之費生産萬串以上(每串1斤)貢茶,專供皇室王公權貴享用。宋代蔡寬夫《詩話》述:“湖州紫筍茶出顧渚,在常湖(常州和湖州)二郡之間,以其萌茁紫而似筍也。每歲入貢,以清明日到,先薦宗廟,後賜近臣。”
每年初春時節清明之前,貢焙新茶——“顧渚紫筍”制成後,快馬專程直送京都長安,呈獻皇上。茶到之時,宮廷中一片歡騰,唐代吳興太守張文規的《湖州焙貢新茶》詩,就寫下了此情此景,詩雲:“鳳辇尋春半醉回,仙娥進水禦簾開,牡丹花笑金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說的是帝王乘車去尋春,喝得半醉方回宮,這時宮女手捧香茗,從禦門外進來,那牡丹花般的臉上露著笑容,啓口傳奏新到紫筍貢茶來了。
這首詩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生活。《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貞元(唐德宗公元785~804年)以後,每歲以進奉顧渚山紫筍茶,投工三萬余人,累月方畢”,可見當時采制貢茶耗費人力財力的浩繁。
唐代詩人袁高曾寫有一首長詩《焙貢顧渚茶》,又名《茶山詩》,反映了顧渚紫筍貢茶采制役工的艱辛和對此表示的憤慨。袁高,字公頤,唐建中年間,拜京畿視察使,後坐累,貶韶州刺史,複拜給事中。
唐憲宗時,官爲禮部尚書。在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袁高擔任督造紫筍貢茶的湖州刺史。《茶山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