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清寒嗜飲茶|鄭板橋茶話
郑燮(1693~1765年),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为 “扬州八怪”之一。他是乾隆年间的进士,曾在山东的几个县当过12年的县令。郑板桥自幼家贫,为人又刚直清廉,愤世嫉俗,憎恨贪官污吏,同情百姓疾苦,后因灾荒年为民请赈,得罪权贵,愤而弃官,落户扬州,以卖画为生。他大半生的生活艰难而拮据,在书文作画之余,唯一的奢求就是饮茶。
他曾在一篇文章裏描寫過當年的生活:“茅屋一間,新篁數竿,雪白紙窗,微浸綠色,此時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幾筆折枝花。”從他這些真實的生活寫照中,不難看出他的生活是多麽的清苦!“茅屋一間”反映出住房的簡陋,“筆墨紙硯”是他謀生的工具,唯獨“一盞雨前茶”是他生活的“奢侈”。在如此的艱苦生活中還舍得飲“雨前茶”,足可以想見,飲茶對于他幾乎與“茅屋”、“新篁”及筆墨紙硯那樣不離不棄,成爲他在飲食上的唯一嗜好。
他在《題靳秋田素畫》的題款中更進一步借題發揮,勾畫出他在清苦生活中對飲茶的特殊嗜好。他陳述說,住在“三間茅屋”裏,窗前栽種著“幽竹”,不時春風吹來,渾身爽利,這種“雅趣”是那些生活富足的人難以理解的。那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絕對感受不到這種樂趣。只有那些不追求功名利祿的三五良朋,聚在一起,“閉柴扉,扣竹徑,對芳蘭,啜苦茗”,才能感受到這種人生最大的享受與樂趣。
从题款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憎恨贪官污吏的愤懑感情和对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还体味到他将“啜苦茗”列为最大的乐趣。在一首“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的七言绝句中,郑板桥更是生动地道出了饮茶的樂趣。那“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的詩句,再一次渲染了他的好客,以及與良朋共飲的樂趣。
鄭板橋在他的書畫題款或聯語中,曾多次吟詠到“茶”的有關話題,如:“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白菜青鹽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詩的前兩句是以“名士”、“高僧”自況,標榜他們的風度和情趣,喜歡品茶,而且飲茶成習。盡管自己吃的是“白菜青鹽子飯”這樣的粗俗淡飯,用“瓦壺”、“雨水”泡茶,但也自得其樂,從不自暴自棄,依然將飲茶作爲自己重要的生活嗜好。這首詩將他的飲茶嗜好推向了極致,窮苦中還如此嗜茶,可見其嗜茶之烈。無須多用筆墨,嗜茶程度就表露無遺。
傳說有一次鄭板橋到外地遊覽時,見到一座廟宇很有氣派,想了解一些有關這座廟宇的掌故,于是就去拜訪該寺院的住持。寺院住持見他衣著素樸,其貌不揚,並不熱情相待,只是隨口說:“坐。”然後對書童說:“茶。”鄭板橋對于住持的冷淡並沒有在意,就順便坐在下手的板凳上,與住持攀談起來。在交談中住持發現客人胸墨豐厚,知識淵博,非同一般香客,于是就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