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档案:祁门工夫紅茶工艺今日大白天下
。【五、幹燥】初制最後的工序便是幹燥。這個工序的原理十分簡單,就是通過高溫烘焙,使發酵好的茶青中的水分蒸發,以保持茶葉幹燥的過程。祁門工夫紅茶的幹燥工藝分兩步,先高溫毛火烘幹,再足火低溫慢烘,雙管齊下。其獨特的“似花似果似蜜”的香氣特點就是于此環節形成。至此,整個初制環節算是完成了。在祁門,大家都把初制完成的茶葉叫做毛茶。這個過程會一直持續到春末夏初,且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制茶師的介入,才能保證祁門工夫紅茶一貫的高品質。看到這裏,屏幕前的你是否已經覺得很麻煩了?別著急,費工夫的環節——精制,現在才真正開始。精制的目的,就是整饬細致、分別等級、剔除雜物、減除水分等,使茶葉達到外形漂亮、內質豐富的標准。而只有經過精制後,才能真正稱得上“祁門工夫紅茶”。【六、抖篩】(含初抖、毛抖、淨抖)都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去過祁門工夫紅茶的精制車間裏的朋友都知道,最常見的就是各種形狀和大小的竹篩子。光是不同型號的篩子都有十幾種,每種篩子的目數也有區別,僅僅是這個就足以讓人犯糊塗。所謂目數,就是篩子上網格的數量,這也是能將毛茶分出各種大小的關鍵。這篩子的第一個用法,就叫“抖篩”。初制後的毛茶還是大小不齊的狀態,這就需要抖篩這個環節,分出茶葉粗細,使之符合要求。別看只是抖抖篩子,也分爲初抖、毛抖、淨抖3道工序,且頻次、幅度都不一樣,是個很考耐心的技術活。【七、手篩】(含分篩、撩篩、挫腳)緊接著,制茶師用不同號的篩網篩制茶葉,使茶葉在篩網上做圓周運動,按照要求分出多個號頭和長短。抖篩子的時候,手一定要端平,勻速地晃動,將不符合篩號茶規格的茶或梗或茶末分離,一旦傾斜就會走料,好茶就篩不出來了。如此苛求細節,不得不說,一杯上好的祁門工夫紅茶的確來之不易。【八、打袋】經過了嚴格的手篩之後,那些通不過篩網的茶頭該怎麽處理呢?在祁門工夫紅茶的制作工藝中,是不會浪費優質的早春茶料的。關于這個環節,各位可以自行想象過肩摔的場景。這些茶頭通常是被裝進布袋裏,置于平滑的石頭上,由制茶技師雙手緊握布袋口,用力甩袋,讓袋底與石頭撞擊,進而把茶頭打小。打了再進行篩分,條索大的還要繼續摔打,逐次降級,直到不能做祁門工夫紅茶爲止。【九、風選】風選的目的,是爲了分出茶身的輕重,從而剔出輕質茶,保證茶葉的品質。圖中的器具是手工傳統工藝中使用的木質風扇,通過人工手搖風扇,進茶口的茶葉中身骨較重的茶葉從本身口吹出,身骨較輕的茶葉從子口吹出,子口處的茶葉需要再進風扇中進行風選。這個環節會進行多次的反複,直至分選出不同規格標准的茶。其實小編還挺想參與這個環節的,飛舞的茶葉、清揚的微風,那畫面一定很美!【十、飄篩】其實這個環節是用于彌補風選的不足的,畢竟全靠風扇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無誤差。有了飄篩,就能進一步精確地剔出輕質黃片。不得不說,篩子這個工具,對于祁門工夫紅茶來說還真是非常重要。如此耗費人工和時間,說到底都是爲了祁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