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尖茶|湖南安化黑茶品種
天尖、贡尖、生尖称为三尖,又称为湘尖,一般为篾篓散装茶。
三尖茶原料相對較嫩,舊時都作爲皇室貢品。
天尖茶是以一級原料爲主,少量拼入二級原料提升茶。貢尖茶以二級茶爲主,少量拼入一級下降茶和三級提升茶。生尖是黑毛茶,較粗老,大多爲片狀,含梗多。
天尖:谷雨節後采摘的茶,用八十二、八十四皮篾之中雨篩篩出,踩制而成大包。
贡尖:分頭黃、二黃兩種,頭黃用六十四皮篾之中雨篩篩出,二黃用五十二皮篾之雨篩篩出,踩制而成大包。其時天尖、貢尖用作貢品。
生尖:有原莊生尖(又名上生尖)和捆莊天尖(又名下生尖)之分,不用篩,僅以簸盤揀出大黃葉,即踩制成包,多供銷于山西地區。
捆尖:葉片寬,人工加以蒸、捆、烘焙使成條形,揀去黃葉,呈烏油色,可爲生尖拼堆之用。
清朝乾隆年间(18世纪),山西曲沃茶商在安化采購原料較嫩的黑毛茶(即陝引)後,就地加工爲散茶,分爲“芽尖、白毛尖、天尖、貢尖、鄉尖、生尖、捆尖”七種。
芽尖:谷雨前采制最細嫩芽葉,以一百零六皮篾(制茶篾篩圓周一致,每片篾寬基本相同,在編織時以篾片的多少定篩孔的大小,篾片越多,篩孔越小)的小雨篩篩揀,制成1斤1簍的黑茶,每60簍裝入篾制的套箱(芽尖與白毛尖又統稱爲套箱茶)。西幫客商多在回籍時以此作爲貴重的贈品。
白毛尖:即芽尖的一種,于谷雨前采制,因葉尖有白色,葉片未展開宛若雀舌,稱白毛尖。古時商號門前,往往書有“雀舌未經三月雨,龍芽先占一支春”之句。
芽尖和白毛尖常系谷雨采摘的一芽一叶,白毫显露,是黑茶中的特級。茶商略予揀選、簸揚、複烘後,每一斤裝一小簍,由茶商購茶結束時隨身攜帶回,作爲饋送達官、富商、親友的高貴禮品。但因數量少,未能成爲市場交易商品。
乡尖:又名门市贡。由四十四皮篾筛筛出而成。 天尖以下各茶,質量漸精,都是商品茶。鄉尖、捆尖因爲葉片粗大張開,在篩揀後,尚需蒸軟入布袋,兩人用足反複滾踩,使片狀茶成爲粗條或折疊狀。
由于制造费工,成本高,而销区售价又低,民国时期这两种茶已停止生産。清末以後主要生産天尖、貢尖、生尖、三種。1972年改名爲“湘尖”一號、二號、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