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大名窯:鈞窯 、汝窯 、官窯、 定窑、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 分别为:鈞窯 、汝窯 、官窯、 定窑、 哥窑。中國五大名窯 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事實上,在宋朝以前中國的燒制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絕大多數都是陶器,是不同的種類,所以說,五大名窯的到來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時代的到來!
鈞窯
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鈞瓷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于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獨有的國寶瓷器,憑借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複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雲霞霧霭、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爲中國“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鈞瓷的恢複燒制工作開始,鈞瓷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鈞瓷生産工藝與水平都得到了劃時代的提升,不斷的作爲國禮現身世界。
汝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爲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爲“蟹爪紋”。
汝瓷在中國宋代被列爲五大名瓷(汝、官、哥、鈞、定)之首,當時被欽定爲宮廷禦用瓷。
汝州是汝瓷的故鄉,汝瓷造型古樸大方,其釉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爲“似玉、非玉、而勝玉”。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窯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第一批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1983年8月汝窯天蓝釉经过汝瓷厂专家试烧成功并得到陶瓷专家的鉴定,技术上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窯水平。
汝州曆史悠久,資源豐富,隋文帝開皇初置臨汝爲伊州,炀帝大業初始改爲汝州《汝州之名從此始》。
官窯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官府经营的瓷窑,也泛指明、清时期景德镇为宫廷生产的瓷器。宋代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元代景德镇官窯称“枢府窑”。明清景德镇官窯,近代常以帝王年号分别命名,如;“宣德窑”、“成化窑”、“康熙窑”等。明清官窯亦称“御窑”,官窯以外窑场,称“民窑”。
北宋官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据分析,“修内司官窯”在杭州凤凰山脚下,而“郊坛官窯”则位于杭州的乌龟山一带。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