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邢窯白瓷
邢窯是唐代著名瓷窯之一,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過去,由于它的窯址未被發現而在陶瓷考古上得不到確認。按照唐李肇《國史補》中的說法:“內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邢窯窯址應是在內丘。
1980年8月,在今临城、内丘交界的磁窑沟和临城县境内的程村、解村、澄底、岗头等地发现窑址多处,在岗头窑址群中还发现唐代的遗物。岗头以北的祁村和双井村一带又发现了中唐和初唐时期的窑址,尤以祁村窑烧制的白瓷具有邢窑白瓷的典型特征。 1985年,又在内丘县城关地区发现窑址多处,烧制白瓷与祁村窑白瓷相同,有的玉璧形底,碗底中心刻一“盈”字。内丘邢窑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李肇《国史补》记载的正确。
邢窯瓷器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這是多年來人們對邢窯瓷器的一般印象,但就祁村與內丘邢窯遺址出土瓷片看,釉色有白、黑和褐黃3種。白瓷又有粗細之分,而以粗者居多,細者只占少數,這說明陸羽《茶經》中所描寫的僅僅是邢窯瓷器中的一部分精品,並不是邢窯産品的全貌。
邢窑细白瓷有碗、托子、皮囊壶、注子和罐、碗等多种形式。最多的为浅腹敞口碗,碗身呈45度角斜出,口缘外部凸起一周,底坦平,底中心凹人,施釉,形如玉璧。此外,有敛口碗,分深浅两种,圈足较玉璧形底为窄,也有平底者。又有碗口口缘作八瓣形者,碗壁凸起四楞线,圈足呈四瓣海棠形。碗托为盘形,托口微高出盘面,矮圈足。出土的一件皮囊壶,上部扁形,中间有提梁,流口残失,壶下部饱满,平底,左右两侧有线纹凸起,形如皮囊缝合痕,壶前后两面有划花三角形纹饰,残高约1 6厘米。出土的一件注子,喇叭形口,球形腹,平底,一面有短流,一面有曲柄,高15.5厘米。出土的一件罐,圆唇口,颈极短,丰肩,肩以下残缺。上述细瓷胎釉均极洁白,形容它“白如雪’’并不过分。
粗白瓷亦以各式碗爲多,此外有注子、枕等。粗碗均敷化妝土,大碗多爲平底,小碗多爲玉璧形底,外部施釉不到底,用疊燒法,碗與碗之間墊以三角形支具,碗心多殘留有支具燒痕,大碗底多有白色三角形支具痕,支具以外爲火紅色。枕片出土兩件,均爲小長方形,一件飾以雙行篦點紋,一件飾以褐色斑點。注子器身稍高而瘦,平底。
黑釉有平底淺碗、唇口小罐及花口缽、雙系罐等器,胎體及釉均較厚。褐色釉有敝口大碗,出土數量不多,釉厚處呈黑色。
邢窯瓷器是以色白見長的,曆來不見邢窯器有附加裝飾。祁村窯址發現後,看到邢窯白瓷生産有模印、劃花和點彩等多種裝飾技法,從而使人們對邢窯白瓷有更多的了解。
唐代白瓷以邢窯器最爲有名,上引唐李肇《國史補》說:“內丘白瓷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可見其生産規模之大,影響之遠。
50年代以來唐墓裏出土了不少白瓷,尤其陝西、河南、河北出土的白瓷更多,其中有些白瓷可能屬于鄰近瓷窯的産品口~部分精致的白瓷,如邢台唐墓出土的白瓷碗、河南安陽薛家莊唐墓出土的白瓷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