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窯
长沙窑于1956年发现。 1964年长沙市文化局在已有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重点发掘获得器物近两千件,清理龙窑两座以及大量的窑具,还发现了带大中九年、十年、元和三年纪年器物与印模,从而对长沙窑烧瓷的历史、烧造工艺以及烧制品种及其特征,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使人们因长沙窑的发现,对唐代瓷业发展的面貌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長沙窯雖然在當時的文獻中沒有越窯、邢窯那樣與人津津樂道。然而它代表了唐代從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轉移到瓷器彩繪裝飾美的發展新方向,它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卻是不容忽視的。
長沙窯瓷器器美與式樣之多,在唐窯中也很少見。燒制器物雖以日常生活用器爲主,但又兼燒文房用具及各種瓷塑玩具。早期長沙窯的産品,以碗、盤、壺、罐、盂爲主,規格比較劃一。
後期除增加洗、枕、托盞、盒等日常生活用具外,還燒制鎮紙、硯滴、筆洗、筆掭、硯台等文房用品以及俑、鳥、狗、豬、象、羊、獅、蛙、雞、鵝、馬、牛等各種瓷塑玩具。不僅品種大大增加,而且形式規格也趨于多樣。器物造型上的變化也比較明顯,前期:喇叭口壺,長腹、粗短頸、口微外撇,略具喇叭的雛形。
罐爲長形圓鼓腹,腹的最大徑在中部,肩、頸有對稱的條形半圓形系耳。後期:喇叭口壺,瓜棱腹,有的呈橄榄形,頸長而細,多棱流也比前期略長,柄由前期的單曲帶形變爲雙曲耳形,流從多棱、較短變爲圓管、長流。罐的最大腹徑在上部、肩安模制穿孔豎耳,有的罐頂部有四片帶橫穿耳的。其他碗、盤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底足和口沿。盒的變化表現在足與蓋面的不同。盂的變化主要表現在腰、頸、口等部位。
瓷器的胎質,前期較粗松,胎色爲暗紅色,後期胎質細密,色多爲灰黃和灰青。釉色前期黃中帶青,黃的成分略重,胎釉結合不好,常有剝釉現象;後期釉色青而微黃,色調穩定,比較劃一、也有乳白色中閃青和純然體的藍或綠色釉,釉與胎結合嚴密’釉未見有剝釉現象。
長沙窯瓷器的裝飾以釉下彩與模印貼花最具特色,運用比較多的有貼花、刻劃花、印花、镂空等。貼花的部位多見于壺流、壺系的下方及洗的腹上。常見的紋飾有人物、嬰戲、雙鳥、雙魚、遊龍、蝴蝶、立獅、荷花、葵花、葡萄以及各種圖案等。貼花之上往往施一層褐色釉斑塊以突出貼花的裝飾作用。刻劃花常用在瓶、匝、壺等器物上。
瓷塑主要是各種俑類,唐代文獻稱之爲“像生”,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镂孔多見于燭台、熏爐和器蓋、器座等部位。印花多用在盤、碗的內底中心與壺、罐的耳和柄上,還有的陰刻戳式印模,在器物上印出蓮花、蓮藕、小鳥等紋飾。彩繪裝飾,從單一的褐彩逐漸發展到褐、綠兩彩,紋飾題材從褐色到褐綠兩色相同的斑點圖案發展到狀物寫實。褐彩的呈色劑爲鐵礬(氧酸亞鐵),用單一的褐彩繪畫,色澤穩定,線條流暢,有如用墨在紙上作畫一樣,與綠彩合用時,褐彩勾線。綠彩(氧化銅)在高溫下容易流散,因此往往用來填彩,有時用綠彩勾勒樹葉與花瓣,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