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壽州窯|茶具名窯
壽州窯位于今淮南市田家庵區的上窯鎮,遺址散布在鎮的南郊和北郊、高塘湖和窯河的東岸、老鸪山的西麓,上起管家咀,下至外窯,長約4公裏,其中以余家溝窯址最爲集中。以管家咀窯址的時代最早,從窯址分布與年代的早晚,可以了解到燒瓷是從北而南擴張的。鎮北的管家咀以燒青瓷爲主,器物具有明顯的隋代特征,余家溝以燒黃色釉瓷器爲主,與陸羽《茶經》的“壽州瓷黃”的記載正相吻合,由此可以推斷,余家溝瓷窯就是唐代著名的壽州窯。
唐代壽州窯燒制的器物以黃釉爲主,釉色有蠟黃、鳝魚黃、黃綠以及鐵褐釉等,釉層厚薄濃淡不勻。胎有粗、細兩類,胎色近白色或白中微帶紅和绛紅等色調。一般器物均先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然後罩釉人窯燒制而成。器類有碗、缽、杯、注子等,以碗最多。碗敞口、深腹、厚唇、平足,足底微向內凹,碗內施滿釉,碗外僅施至腹下,底足全部露胎。
另一種碗,淺腹、器壁微曲,胎質較粗。杯爲小口、直壁、深腹、平底;器內施滿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底足露胎;胎灰色較粗。缽爲斂口、深腹、平足;器內外施釉,外部釉不到底,足全部露胎;胎青灰色較粗。注子爲喇叭口、長頸、溜肩、平底;頸與肩部一側貼帶狀柄,另一側貼多棱形短流,器內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底部露胎。
寿州窑的窑具有匣钵、各种支托及三岔、四岔支钉等。匣钵直腹、厚壁、平底。腹中部穿一圆孔,质地粗糙。支托有大小高低的不同。三岔支钉呈1 20 度交角,四岔直角十字交叉。从这些窑具与实物对照起来看,寿州窑基本上是采用叠烧方法,一部分器物虽已使用匣钵,但匣钵高度超过碗高一倍以上,可能仍是一匣多器,用三岔支钉叠烧,粗器则直接在窑内明焰叠烧。
壽州窯瓷器的最大特點是瓷黃,說明它在氧化焰中燒成,由于氧化程度不同,釉的呈色不穩定,有深淺、濃淡不同的黃色。遺址堆積中有大量已塗化妝土而未施釉的半成品,說明壽州窯瓷器有一部分是經過素燒,然後施釉再燒而成的。壽州窯瓷器的胎、釉都比較粗糙,但普遍使用化妝土,並在未施釉以前先經過素燒提高了它的質量。遺址中由于未發現有晚于唐代的遺物,說明壽州窯的燒瓷終于唐。
上窯鎮水路交通方便,木帆船可以經窯河通往淮河,壽州窯瓷器就依這條水路運銷沿淮各地。在沿淮工程中,上自河南的東部,東至蘇北,中經皖北,長達數百裏的工地上,都有唐代黃釉瓷器的出土,其中可能一大部分應是壽州窯的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