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青磚茶曆史
據《湖北通志》記載:“同治十年,重訂崇、嘉、蒲、甯、城、山六縣各局卡抽派茶厘章程中,列有黑茶及老茶二項。”這裏講的老茶即指老青茶。可見老青茶已有100多年生産曆史。1890前後,在莆圻羊樓洞開始生産炒制的簍裝茶,即將茶葉炒幹後,打成碎片,裝在篾簍裏(每簍2.5公斤),運往北方,稱爲炒簍茶。以後發展爲以老青茶爲原料經蒸壓制成老青磚茶。
以老青茶作原料,經壓制而成青磚茶,主産于湖北省。清代在蒲析羊樓洞生産,因此又名“洞磚”。青磚茶的磚面印有“川”字商標,所以也叫“川字茶”。近代,青磚茶移至蒲圻趙李橋茶廠集中加工壓制。
老青茶産地主要在湖北省鹹甯地區的蒲圻、鹹甯、通山、崇陽、通城等縣,已有100多年的曆史。1890年前後,在蒲圻羊樓洞開始生産炒制的簍裝茶,即將茶葉炒幹後,打成碎片,裝在篾簍裏(每簍2.5公斤),運往北方,稱爲炒簍茶。
约后10年,山西茶商在羊樓洞設莊試制磚茶,其後俄國商人亦在漢口設莊壓制。壓制工具先是木夾,後改用牛皮夾,進而改用機器壓,壓成磚形茶,以每箱磚片數命名,分“二七”、“三九”(每片都是2公斤)、“二四”(每片3.25公斤)、“三六”(每片1.5公斤)四種不同規格。
“二七”、“三九”青砖销往西北各地,以包头市为集散地,统称“西口茶”;“二四”、“三六”青磚茶銷往內蒙,並出口蒙古、蘇聯等地,以張家口爲集散地,稱“東口茶”。近40年來,爲統一商品規格,只生産“三七”青磚茶。
1910-1915年为青砖茶曆史上的盛期,包括湖南、江西流入的一部分原料所制磚茶在內,最高年産量達48萬箱(每箱54公斤),後因戰禍疊起,銷路阻隔,産量銳減。
直到50年代,国家大力扶植边销茶生産,使老青茶生産恢複了生機,1977年産量達到8000多噸,1978-1982年由于邊銷市場需求發生變化,年産量下降至5000噸以下,1983年年産量又恢複到7000噸,近年年産量維持在5000噸以上。
湖北青磚茶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