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的故事|六堡茶曆史
自遠古起,位于嶺南地界的蒼梧地區,由于所處的地理環境是以丘陵、低山、中山地形爲主,耕地稀少,兼且土質爲砂頁岩、花崗岩混合發育成的紅壤和黃紅壤,適合水源林、松樹、篙竹、茶葉、玉桂等植物的生長。加上蒼梧境內氣候溫和,溪流縱橫,酸性泥土疏松肥沃,是種養茶樹的最佳之地,因此,居住在那裏的人們祖祖輩輩大多是以種植茶葉來維持生計,也由此産生了當地民間的制茶工藝。
《漢書》記載,自漢武帝平南越,派出宮廷組織的商船隊,開創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自此之後,廣信(爲蒼梧郡治)之地的茶葉就與中原的黃金、絲綢等重要貨物一起,通過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作爲華夏文化的組成部分傳播到南洋諸國。因是遠渡重洋,所輸出的茶葉皆爲磚茶。當時磚茶的制作工藝據史書記載,三國時,魏朝已出現了茶葉的簡單加工,采來的葉子先做成餅,曬幹或烘幹,這是制茶工藝的萌芽。
到唐代蒸青法制茶餅已經逐漸完善,“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即睛好天氣采茶、蒸茶、搗茶、拍壓成型、烘焙、穿孔、而後得成型茶品。此時的制茶还有一个重要的工艺是“蒸罢热捣,叶烂而芽笋存焉”“臼之而令膏出”, 就是所做的团茶是留細芽的碎茶制成,且讓大多數的茶汁棄而不用,以減輕茶的苦澀味,但如此制法中的水浸和榨汁的做法,去除了茶中大多數的營養物質,茶香受損嚴重。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廢龍團興散茶,才慢慢從蒸青團餅向今天所盛行的蒸青或炒青散茶演化。當然,因爲攜帶方便,團餅的型制依然存在,只是原料茶從末茶升級成了全葉茶。根據對六堡茶原産地的深入調查研究,從村中老茶農敘說祖輩傳授的制茶經驗及現在磚茶的制作方法,由此得出,古蒼梧的制茶方法與上述唐朝的制茶工藝應是同出一轍。
從許多的曆史迹象中證實,在明朝初期,以蒼梧境內六堡鄉命名的六堡茶,因其精良的制作工藝,造就了六堡茶上乘品質,就已聲名鵲起。我國明代神醫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述:“六堡茶有清涼解熱、暧胃提神、健脾助消化之功效,可治中暑感冒屙嘔肚痛,驅除油膩,尤以陳茶爲佳”。
公元一四○五年,鄭和奉大明永樂皇帝之命,七次下西洋,將包括茶葉在內的中國貨物與所到之處的國家進行商品交換。由于鄭和對六堡茶的喜愛,特地上奏永樂皇帝從廣西征調一批六堡茶作爲對外交流的華夏特産之一,同時六堡茶也作爲贈送給南洋諸國皇室的珍貴禮品,被當地的皇親貴族所收藏。
此舉擴大了六堡茶的輸出量,對東南亞和東非的飲茶風俗起了推動作用。又因六堡茶的保健功能衆多,特別適宜濕熱地區的居民飲用,而廣受東南亞地區的人民和旅居華僑的喜愛。六堡茶在清嘉慶年間(1796—1820)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及保健效果被列爲全國二十四大名茶之一,成爲朝廷貢茶。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蒼梧縣志》載:“茶産多賢鄉六堡,味醇隔宿而不變,茶色香味俱佳”。
廣西通志稿(清)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