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茯茶起源、特點、文化故事
陝西茯茶出自于陝西鹹陽市泾陽縣,距今已有近千年曆史,她興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國時期。原料來自陝西泾陽一帶的黑毛茶,茶體緊結,色澤黑褐油潤,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湯橙紅透亮,滋味醇厚悠長。適合高寒地帶及高脂飲食地區的人群飲用。特別是對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涼地區,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遊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況下。因而,在我國西北地區有“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甯可一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中文名 陝西茯茶
出自于 陕西咸阳市泾阳县
历 史 近千年
特 点 茶體緊結,色澤黑褐油潤
始于朝代 宋
陝西茯茶起源
發源地
泾陽縣位于鹹陽市,泾陽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泾河下遊。東與三原、高陵縣交界,南與鹹陽市渭城區接壤,西隔泾河與禮泉縣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與淳化、三原縣毗鄰。從泾陽縣城出發到西安城北客運站44公裏。茯茶的出現,約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問世,采用陝西泾陽黑毛茶爲原料,手工築制,稱“泾陽磚”;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稱“伏茶”。名稱由來因其藥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稱爲“茯茶”或“福磚”。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須在蘭州府繳納三成至五成磚茶作爲稅金,這批茶交給官府銷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磚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令在指定的銷區銷售,故稱爲“附茶”。
茯茶的“築制”
陝西茯茶有三不能制:一是離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離了關中氣候不能制;三是沒有陝西人的技術不能制。由此可見,鹹陽的水質和氣候無疑是茯磚茶加工的最佳自然资源。经过咸阳市供销社不懈努力,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总投资5958。4万元的陝西茯砖茶生産項目正式落戶秦都區沣東鎮。秉承茯磚茶的曆史淵源,挖掘茯磚茶的傳統文化,使這一失傳600多年的茶葉加工項目重新得以恢複。
陝西茯茶特點
陝西天未然茯磚茶以優質黑毛茶爲原料,經發酵和發花工藝産生冠突曲黴,俗稱爲金花(冠突散囊菌),金花幹嗅具有黃花清香,泡飲時滋味醇厚微澀湯色橙黃明亮或橙紅不混濁,香氣具菌花香、清純不粗、口感強勁。金花有效促進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對人體起著保健和病理預防作用。茯磚茶具有獨特的品質和口味,化膩健胃、禦寒提神的飲用功效爲其它茶類所不及,特別是對遊牧民族而言,居住在沙漠、戈壁等荒涼地帶,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等,缺少蔬菜水果。長期飲用茯磚茶能夠幫助消化,有效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對人體起著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預防作用。因而,在我國西北地區有“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甯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尤其適合高寒地帶及高脂飲食地區人群飲用。
茯茶銷售地區
數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