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天鸡壶鉴赏|紫砂壺收藏
曆史沈澱的感覺。壺身直口長頸。鼓肩,肩一側與口之間設雞首形流,與之相對的另一側飾獸首銜環,頸上端飾蓮瓣紋,肩部飾一圈繩紋增加了整把壺的立體感。
“天雞壺”這麽富有中國古典藝術特色的壺形是由何而來呢?陳鳴遠爲一代紫砂名匠,他善仿古器物制壺而又添加有自己的創新。天雞壺本是古代飲器,又稱雞首壺,多爲青瓷器,也有陶制的,因壺嘴爲雞首狀故名。陳鳴遠用紫砂泥仿制時不僅在造型上作了改進,更發揮其雕镂的特長,采用多種紋飾,工藝精細,使其成爲紫砂史上一件難得的精品。
此壺壺腹刻有銘文:“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庾子山句,廉讓書,鶴村仿古,壬午重九前二日”。銘文表明此壺作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農曆幾月初七,是陳鳴遠(宇鶴村)仿古酒器而制作的,由此更加證實了陳鳴遠非同凡人的創造力和藝術境界。
为何陈呜远的“天鸡壶”得以流芳百世,而在他之前的青瓷器制成的作品都不为众人所知,同时日后多位大师照此仿制,都没有这么大的美誉和影响力呢?原因在于,其一,在于陈呜远可贵的创新精神,他大胆的借用各个艺术领域的素材,将其与紫砂艺术相结合,再经过推陈出新,去粗取精,最终制成紫砂界永恒的经典紫砂壺;其二,在于他至高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把艺术的精神赋予日常生活之中,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同时也就洋溢着浓郁的自然情调和生活情趣。艺术源于生活,源于自然。其三,在于他努力专研的刻苦精神,正如《孟子》中所写:“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富有精湛的紫砂技艺和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才能制作出传世之作。
3、“天雞壺”總結
“天鸡壶”是陈鸣远送给紫砂后人最好的教科书,他教会紫砂后人要推陈出新,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汲取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再加上自己独到的创意和时代风貌,那么这件作品必将是一把完美之作。陈鸣远那个年代,正是由于他的创新力作,紫砂艺术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紫砂壺更加被世人追捧。
通過一把“天雞壺”,我們能從中看到陳鳴遠身上所具有的高貴精神和優秀品質。陳嗚遠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紫砂人學習,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和前進的動力。
天鸡壶清 陈鸣远 天鸡壶 高:10厘米 腹径:8.3厘米 此壶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此壶造型构思独特,结构精巧,口盖严密,线面挺刮,维妙维肖。口盖上部有云雷纹,下部有莲瓣纹(蝉纹),盖上还有祥云和太极图符号,寓意吉祥,加上名诗佳刻,奇趣天成,堪称紫砂壺艺术精品。
此壺通體呈紫棠色,紫中泛紅,色澤凝重,砂質潤澤。壺身爲典型鹵形器,壺身直口,長頸,鼓肩,肩一側與口之間塑雞首形壺流,另一側飾以獸頭形銜環爲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