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天鸡壶鉴赏|紫砂壺收藏
曆史沈澱的感覺。壺身直口長頸。鼓肩,肩一側與口之間設雞首形流,與之相對的另一側飾獸首銜環,頸上端飾蓮瓣紋,肩部飾一圈繩紋增加了整把壺的立體感。
“天雞壺”這麽富有中國古典藝術特色的壺形是由何而來呢?陳鳴遠爲一代紫砂名匠,他善仿古器物制壺而又添加有自己的創新。天雞壺本是古代飲器,又稱雞首壺,多爲青瓷器,也有陶制的,因壺嘴爲雞首狀故名。陳鳴遠用紫砂泥仿制時不僅在造型上作了改進,更發揮其雕镂的特長,采用多種紋飾,工藝精細,使其成爲紫砂史上一件難得的精品。
此壺壺腹刻有銘文:“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庾子山句,廉讓書,鶴村仿古,壬午重九前二日”。銘文表明此壺作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農曆幾月初七,是陳鳴遠(宇鶴村)仿古酒器而制作的,由此更加證實了陳鳴遠非同凡人的創造力和藝術境界。
为何陈呜远的“天鸡壶”得以流芳百世,而在他之前的青瓷器制成的作品都不为众人所知,同时日后多位大师照此仿制,都没有这么大的美誉和影响力呢?原因在于,其一,在于陈呜远可贵的创新精神,他大胆的借用各个艺术领域的素材,将其与紫砂艺术相结合,再经过推陈出新,去粗取精,最终制成紫砂界永恒的经典紫砂壺;其二,在于他至高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把艺术的精神赋予日常生活之中,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同时也就洋溢着浓郁的自然情调和生活情趣。艺术源于生活,源于自然。其三,在于他努力专研的刻苦精神,正如《孟子》中所写:“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富有精湛的紫砂技艺和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才能制作出传世之作。
3、“天雞壺”總結
“天鸡壶”是陈鸣远送给紫砂后人最好的教科书,他教会紫砂后人要推陈出新,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汲取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再加上自己独到的创意和时代风貌,那么这件作品必将是一把完美之作。陈鸣远那个年代,正是由于他的创新力作,紫砂艺术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紫砂壺更加被世人追捧。
通過一把“天雞壺”,我們能從中看到陳鳴遠身上所具有的高貴精神和優秀品質。陳嗚遠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紫砂人學習,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和前進的動力。
天鸡壶清 陈鸣远 天鸡壶 高:10厘米 腹径:8.3厘米 此壶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此壶造型构思独特,结构精巧,口盖严密,线面挺刮,维妙维肖。口盖上部有云雷纹,下部有莲瓣纹(蝉纹),盖上还有祥云和太极图符号,寓意吉祥,加上名诗佳刻,奇趣天成,堪称紫砂壺艺术精品。
此壺通體呈紫棠色,紫中泛紅,色澤凝重,砂質潤澤。壺身爲典型鹵形器,壺身直口,長頸,鼓肩,肩一側與口之間塑雞首形壺流,另一側飾以獸頭形銜環爲把,爲借鑒青銅工藝。腹下收斂,平底。口沿部、頸部上端線刻雲雷紋和蓮瓣紋(蟬紋),肩部飾一周隆起的繩索紋。圓形平蓋,平頂中心飾陰陽魚,周圍飾五朵凸起的祥雲,蓋周壁飾雲雷紋。壺體腹四周陰刻行楷書:『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庾子山(庾信,南北朝著名文學家)句,廉讓書,□仿古,壬午重九前三日』。後钤有陽文篆書『陳鳴遠』、『□』二方印。“壬午”當爲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底款『鳴遠』,把梢蓋印『鶴村』。
詩因酒而寫,興亦隨酒而來。著名陶瓷學者宋伯胤著文:“陳鳴遠所作的天雞壺是一件酒具,並不是茶壺”。《陽羨名陶錄》作者吳骞所寫“陳遠(鳴遠)天雞酒壺贊”更爲了然,但被很多人忽視。
紫砂壺把,古称鋬。鋬,即是器物上用手提起的部分。天鸡壶把,是典型鋬之一种。吴骞评价天鸡壶“制作精雅,真堪与三代古器并列”,天鸡壶收藏在天津,这也很有意思。
其銘文賞析
現藏于天津藝術博物館的《天雞壺》是清代紫砂名藝人陳鳴遠的一件傳世力作。此壺通體吳紫棠色,紫中泛紅,色澤凝重,光滑潤澤。圓形蓋、平頂,中心飾陰陽魚,周圍飾五朵凸起的祥雲,蓋周圍飾雲雷紋。壺身直口長頸。鼓肩,肩一側與口之間設雞首形流,對側飾獸首銜環,頸上端飾蓮瓣紋,肩部飾一圈繩紋。鳴遠不愧爲一代紫砂名匠,他善仿古器物制壺而又有所創新。原來天雞壺本是古代飲器,又稱雞首壺,多系青瓷器,也有陶制的,因壺嘴爲雞首狀故名。陳鳴遠用紫砂泥仿制時不僅在造型上作了改進,更發揮其雕镂之長,采用多種紋飾,工藝精細,色澤凝重、光滑潤澤使其成爲紫砂史上一件難得的精品。
此壺壺腹還刻有銘文:『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庾子山句,廉讓書,□仿古,壬午重九前二日』,銘文表明此壺作于清康熙41年農曆九月初七,是陳鳴遠仿古酒器而制作的,而撰刻銘文的則是廉讓。廉讓,即曹廉讓(約1662~1735年),浙江海甯人,號廉齋,字希文,清康熙38年舉人,著有《廉讓堂詩集》、《廉讓唱和集》等。據《陽羨砂壺圖考》:“廉讓,號廉齋,康熙間海甯人,陳鳴遠嘗主其家”,又稱陳鳴遠“常至海鹽館張氏之涉園,桐鄉則汪叔庭家,海甯則陳氏、曹氏、馬氏,多有其手作”。這裏所提到的海甯曹氏,即曹廉讓,可見他與陳鳴遠的交情並非一般。且常爲砂壺撰刻銘文,如另有束腰方壺一具“紫砂制,底刻銘曰:‘水來揚子,葉采蒙山,合而爲一于其間’,”,款署“廉齋”,“書法深入晉唐風格”。(《陽羨砂壺圖考》)
壺身上銘文“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注明是“庾子山句”。庾子山,即北周詩人庾信,南陽新野人,南朝梁文學家庾肩吾之子。初仕梁,曆任兩魏、北周,官至骠騎大將軍,開府儀司三周,善詩賦骈義,初在梁時,作品绮麗輕豔與徐陵皆爲宮廷文學代表,時稱“徐庾體”,暮年所作,有明顯變化,傷感遭遇,反映社會動亂,風格變爲蕭瑟蒼涼,爲杜甫所推崇,但有過于雕琢和用典之病,後人輯有《庾子山集》。上述引用兩句的原詩爲:
“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
詩寫的是過新年飲春酒的習俗。正旦即正月初一,即現在的春節。過年時,人們要飲春酒,一方面是歡度佳節慶新年,還有驅除惡穢,以求延年益壽的意思,因此所飲的酒是浸泡了中草藥—柏葉和椒花的“椒柏酒”。不但如此,在飲酒時還要致新年祝辭稱爲“柏葉銘”、“椒花頌”。這裏的“銘”、“頌”都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曹廉讓爲陳鳴遠制的天雞壺,選用“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二句,非常貼切。這是因爲紫砂天雞壺是酒器,切酒;如果聯想到壺形“天雞”能報曉催春,預示“一元複始,萬象更新”則更與詩句中過春節、飲春酒相合,所以也切形。
廉讓不愧爲愛壺的雅流名士,不但常邀陳鳴遠定制砂壺,且在砂壺上書刻銘文,並且懂得銘文的撰寫或選用要切壺切形,實開創了文人與藝人合作制壺的先河。而紫砂名匠陳鳴遠也由于和曹廉讓這樣的文人雅士過從甚密長期合作,自己的文學、書法修養也大有提高,成爲有文化品位的紫砂藝人。當時有文人評價“鳴遠吐屬亦不俗,豈隱于壺者欤”?意思是說看陳鳴遠的談吐舉止莫非是隱于壺界的文人?
值得一提的是,《陽羨名陶錄》的作者吳骞對天雞壺也極爲賞識,稱其“制作精雅,真堪與三代古器並列”,並曾作《陳鳴遠天雞酒壺贊》:“娲兮爍色,春也審。宛爾和風,弄是天雞,月明花開,左挈右提。浮生杯酒,函谷丸泥”。後又把末二句改爲“須紅友,其樂如泥”。大意是說:用當年女娲煉成的“五色土”紫砂泥,與供春一樣技藝高超的陳鳴遠,就象和風輕拂一般,便做成了天雞壺。待到月明花開的良辰美景時,提著這酒壺,與三五知己,飲著“紅友”酒,一醉方休,真是爛醉如泥,快樂至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