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修剪機械化技術推廣及應用情況解析
茶葉機械化修剪技術是茶葉從茶樹種植、茶園管理、茶葉采摘到茶葉加工、茶葉收儲全過程機械化中的一個生産環節機械化技術,采用機械修剪代替傳統的人工茶剪修剪。茶葉機械化修剪技術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提法,准确说应该叫茶樹機械化修剪技術。無需多做解釋,因爲該技術的載體有兩類:一類是茶葉修剪機,一類是割灌機,而機械的作用對象是茶樹。茶葉修剪機主要用于茶樹的正常修剪(春剪和秋剪),包括輕修剪和重修剪;割灌機則主要用于茶園的更新改造,也就是利用割灌機將茶樹從底部砍掉,讓茶樹從根部重新發枝或者經過翻地重新栽上新的茶苗。
近年来由于茶葉修剪機和割灌機生産技術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農民購買力的提高及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推動,在農機部門的大力推廣下,茶葉機械化修剪技術已經得到茶農的廣泛認同。祁門縣從2007年開始推廣茶葉機械化修剪技術,經過三年的推廣,到2009年底全縣已經推廣應用各類茶葉修剪機械5000多台。目前正是茶葉修剪機的銷售旺季,各經銷商的茶葉修剪機也正處在旺銷中。全縣2010年新增數量將達2000台左右。茶葉機械化修剪技術的推廣應用在節省勞力、提高工效和促進茶樹新芽萌發提高茶葉産量、質量的減本增效兩方面爲茶農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1、茶葉機械化修剪技術的發展概況
我國最早的茶葉修剪機、采茶機的引進研發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時候由原安徽省農機研究所與祁門茶機廠共同引進日本川琦技術進行開發的。當時已經成功研制了單人修剪機;單人、雙人采茶機及乘坐式采茶機等多個品種,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並且在安徽、雲南、四川等省進行了推廣示範。當時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初期,茶農的購買力還相對較弱,國家的扶持力度也沒有現在這麽大,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還很多等多方面條件的制約,示範推廣的效果不太理想。
80年代中、后期由原祁门茶機廠的技術人員帶著該技術在江蘇無錫與人合夥做過一段時間也沒有生存下來。後來日本的川琦和落合兩公司在浙江設立了經營性公司,在2005年左右在國內産茶區進行推廣。當時是全進口機械,單人茶葉修剪機的市場銷售價在3200元左右,市場銷售量還不是很大,大約一、兩年後浙江生産的很多國産品牌茶葉修剪機推向了市場,單人修剪機的銷售價在1300多元,扣除中央農機購置補貼後的價格在1000元左右,這樣的價位在茶農的心理承受範圍內,茶葉修剪機進入了旺銷階段,茶葉機械化修剪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祁門縣茶葉機械化技術的引進示範是在2007年,通過多次召開茶樹機械修剪技術推廣現場會,采取教會農民做、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的辦法,指導農村的能人購機進行有償服務,使得當年購機者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經過三年的推廣,茶葉機械化修剪技術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