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蟲害--茶樹假眼小綠葉蟬(右圖)
学名 Empoasca vitis Gothe 同翅目,叶蝉科。别名假眼小绿浮尘子、小绿叶蝉。俗名叶跳虫等。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海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台湾。 寄主 茶树、花生、大豆、麦、棉、桑、烟、十字花科蔬菜、果树、药用植物等。为害特点 成、若虫刺吸茶樹芽葉、嫩梢皮層汁液;雌成蟲把卵産在嫩梢裏,妨礙物質運送,致茶樹芽葉葉緣黃化,葉尖卷曲,葉脈呈暗紅色,嚴重時葉尖、葉緣呈紅褐色焦枯狀,芽梢生長緩慢甚至停滯,影響茶葉的質量。近年假眼小綠葉蟬 和小綠葉蟬在一些茶區混合發生、混合爲害,前者是很多省的優勢種。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1—3.8mm,体黄绿色至淡黄绿色,头顶中部有2个绿色小斑点,复眼灰褐色,没有单眼,仅在单眼位置生一对绿色小圆圈,称假单眼。小盾片中央及端部生浅白色小斑纹。前翅浅黄绿色,基部绿色,翅端透明 或微煙褐。足的胫節端部以下綠色。卵長0.8mm,新月形,初乳白色後變淺綠色。若蟲共5齡。初孵若蟲體長0.95mm,乳白色,體表有細毛;2齡體長1.30mm,淺黃色,體節明 顯;3齡長1.64mm,淺綠色,始露翅芽;4齡2.08mm,翅芽明 显;5龄2.24mm,浅绿色,翅芽伸达腹部第5节,体形与成虫近似。生活习性 安徽年生10代,长江流域9一ll代,广东、广西12—13代,海南15代,各省均以成虫在茶樹、冬季豆類、綠肥等寄主植物上越冬。廣東、雲南無明 顯越冬現象,冬季也可見到卵和若蟲。長江流域茶區越冬成蟲在3月中下旬氣溫10℃以上時開始活動,3月下旬産卵,第一代若蟲于4月上中旬出現後,隔15—30天發生一代,世代重疊,進入1月中旬開始越冬。此蟲每年出現兩個高峰,第一高峰出現在5月下旬一7月上旬,夏茶受害重;第二高峰出現在9—11月。該蟲卵期6一19天,若蟲期6—20天,成蟲壽命2—21天,越冬代150天。該蟲有趨嫩性,喜在芽梢、嫩葉背面棲息,芽下的2—3葉蟲口數量大,三齡後若蟲、成蟲活潑,橫行或跳躍。中午炎熱烈日照射或陰雨天、露水未幹時都躲在花叢中不活動或只在叢間移動。羽化後當天或第二天交尾,把卵散産在茶树幼嫩组织上或芽下2—3叶上,春季每雌产卵32粒,夏季9粒,秋季12粒。防治方法 (1)茶園內不問種豆類作物,發現雜草及時鏟除。(2)及時采茶,發現嫩梢上卵粒隨時去除,有明 顯的抑制作用。(3)春茶結束後第一個高峰到來前每百葉有蟲20一25頭時,及時噴灑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50%殺螟松乳油1200倍液、25%優樂得乳油15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10%興棉寶乳油2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3000—4000倍液。(4)在濕度高的地區或季節,提倡噴灑每ml含800萬孢子的白僵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