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飲茶求閑適|名人與茶趣談
現代著名文學家林語堂(1895~1976年)是福建龍溪(今龍海市)人。早年在德國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曾在北京大學、北京師大及廈門大學任教授。20世紀30年代,他先後創辦《論語》、《人世間》等刊物,倡導以閑適爲格調的小品文。1936年赴美執教,1966年落籍台灣,1976年病逝于香港。
林語堂從小生活在福建茶鄉的富足家庭,在歐美生活多年,且又大半生在教育界供職,因而他熱衷于追求傳統的文化情趣,酷愛閑情逸致,更喜歡飲茶品茗。或因如此,倡導閑適小品和飲茶就成了他的日常生活情趣。
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一文中指出:“享受悠閑生活當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閑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這種悠閑的生命觀也體現在他對茶的評價上。他認爲茶是中國人的生活必需品,而且“茶性清靜,使人心平氣和,和中國的國民性格十分協調”,因此茶是幫助人悠閑消遣的尤物,平時“只要有一只茶壺,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
要做到這一點,飲茶時的情境十分重要。林語堂在《茶與友誼》中認爲,飲茶作爲一種享受,“是只有在閑暇、友誼與親睦的氛圍中才得有所發展的”。“沒有了社交本質,那麽這些東西便也沒有什麽意義了。
享受这些东西与欣赏月亮、白雪,以及花草一样,必须要有相当的友伴,因为这一点我是觉得便是中国的生活艺术家们往往所最坚持的。某种花必须与某种人共赏,某种风景又必须与某种女人共览,雨声如果要欣赏的话,也必须在夏日躺在深山寺院里的竹榻上欣赏。”基于如此的认识,林语堂强调饮茶時最爲注重的便是情調。與情調不適的友伴飲茶就會完全破壞飲茶的情調。
因此,他认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所最坚持的第一点”,“便是必须去寻找一些情投意合的朋友,而且要不殚麻烦地去增进友谊,保持友情,像一个妻子拉住她丈夫一样,或像一个高明的棋手跋涉千里去访另一棋友一样。这样的心旷神怡,周遭又有良好的朋友,我们便可以吃茶了”。因爲茶是爲恬靜的伴侶而設的,正如酒是爲熱鬧的社交集會而設的。“
茶有一種本性,能帶我們到人生的沈思默想的境界裏去。在嬰孩啼哭的時候喝茶,或與高談闊論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陰天摘采茶葉一樣的糟糕。茶葉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時的山上晨氣清稀,露香猶在,固之茶的享受還是與幻術般的露的芬芳及風雅發生聯系的。道家極力主張的回返自然,以及我們的陰陽育化宇宙的觀念中,露水代表‘靈液瓊漿’,在一般人的想像中,這露水是一種清妙的食品。人類和野獸如果把這種東西喝的相當多了,便頗有長生不老的希望。狄更斯說得好,他說,茶‘將永遠成爲知識分子所愛好的飲料’,但中國人則似乎更進一步,把茶與高超的隱士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