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淮綠梭·綠茶|河南名茶
“清淮綠梭 ”茶屬綠茶類,是桐柏縣經作站茶葉技術人員根據綠茶的制作原理和名茶色、香、味、形俱佳並有自身特色的質量要求,通過反複操作和對比總結研制而成的。
【名稱】清淮綠梭
【類別】綠茶
【産地】河南省桐柏縣
發展曆史
桐柏縣種茶曆史悠久,據今有一千多年曆史,但至建國前夕,幾乎全部毀滅,僅鴻儀河鄉的羅漢肚子山上幸存兩株直徑爲8~9厘米的粗的大茶樹。民間老郎中熊子謙每年采其葉加工成茶,饋人治病,沽名不利,以後又摘其實植于房前屋後,久而久之植樹成園,面積約1畝。1961年河南省農業廳和河南省供銷社的錢遠昭、宋加堂來此調查,認爲桐柏縣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都非常適宜種茶,建議作爲適宜區大力發展茶葉生産。1962年河南省農業廳投資在縣城金塘罐處建立國營茶場示範。以後在人民政府關懷重視下,發動群衆劈山種茶,並把茶葉生産列爲桐柏群衆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産業,鴻儀河、程灣、果園、月河、吳城、毛集等鄉,茶園面積約45000畝。清淮綠梭 茶産在果園鄉。
采制
“清淮綠梭 ”茶是采用當地群體茶樹品種的1芽1葉和1芽2葉初展的鮮葉作爲原料,經過殺青,揉撚,整形,烘焙制作而成。在操作上,殺青鍋溫在130~140℃,投葉0.4千克。翻炒至殺青適度;揉撚在100℃左右的鍋內揉抖成條;整形是在70~80℃鍋內進行,采用抓、擠、甩等動作運用的巧妙結合,塑造成“梭”形,炒至七至八成幹出鍋,分兩次烘焙足幹。
“清淮綠梭 ”茶制作工藝流程主要包括:鮮葉采摘——攤放——殺青——整形——幹燥等幾個工序。
1.鮮葉采摘、攤放
制作高檔“清淮綠梭 ”茶,采摘必須要求原料嫩,均勻一致。標准是:幼嫩的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芽葉大小一致,色澤均勻,且無紫芽葉、病蟲害葉、單片葉、破碎葉和變質葉。采摘後的鮮葉要及時攤晾4—6小時,失去部分水分,葉片萎縮後再殺青,易殺透殺勻,避免紅梗紅葉,葉片的萎縮還可增加茶葉的韌性,使殺青過程中,茶汁不易被擠出,保持成茶翠綠的色澤,同時,還可使鮮葉中顯青草氣的化學成份得以揮發和轉化,改善成茶香氣的純度。
2.殺青
殺青要掌握殺快、殺勻、殺透的原則,避免出現紅、焦、悶,殺青的關鍵是要控制好殺青鍋溫。每鍋投葉量250—300g,鮮葉剛下鍋時鍋溫掌握在100—120℃(葉下鍋後有連續的炒芝麻爆聲),開始轉入整形,殺青時間約3—4分鍾。
3.整形
當殺青至葉質變軟,稍有粘性,葉面失去光澤,呈暗綠色,茶梗折而不斷時開始整形,整形鍋溫80℃,整形手法是由按、捺、抖、帶、甩幾個動作巧妙配合完成,整形過程用力輕一重一輕,先是以理條爲主,按、捺用力要輕,待葉不粘時逐步加重壓成梭形,成形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