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病蟲害茶尺蠖特征及防治
又称拱拱虫、量寸虫、卡步虫、吊丝虫,是茶樹的主要害蟲之一。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省,除爲害茶樹外,還能爲害大豆、豇豆、芝麻、向日葵、菊花、辣蓼等植物和雜草。
【为害状】
幼虫取食叶片为害。l龄幼虫取食嫩叶叶肉,留下表皮,被害叶呈现褐色点状凹斑;2龄幼虫能穿孔,或自叶缘咬食,形成缺刻(花边叶);3龄前幼虫在茶園中有明顯的發蟲中心,3齡起則能全葉取食,3齡後食量猛增,以末齡食量最大。茶尺蠖年發生代數多,繁殖力強,以夏秋茶受害重。發生嚴重時,老葉、嫩莖被幼蟲取食殆盡,致使茶叢變爲光杆,不僅嚴重影響當季茶葉産量,並致樹勢衰退,二三年內很難恢複,對茶葉生産的威脅很大。
【形态特征】成虫属中型蛾子,体长9~12毫米,翅展20~30毫米。有灰翅型和黑翅型两类。黑翅型体翅黑色,翅面线纹不明显。
灰翅型全体灰白色,翅面疏披茶褐色或黑褐色鱗片,前翅有4條彎曲波狀紋,外緣有7個小黑點,後翅有2條橫紋,外緣有5個小黑點。秋季一般體色較深,線紋明顯,體型也較大。
卵椭圆形,长约0.8毫米,宽约0.5毫米,初产时鲜绿色,后渐变黄绿色,再转灰褐色,近孵化时为黑色。常数十粒、百余粒重叠成堆,覆有白色絮状物。
幼虫4~5龄。1龄幼虫体黑色,后期呈褐色,体长1.8~4.0毫米,第一至第三腹节背中部具4个白点,正方形排列,第一至第六腹节气门处有3个白点,呈三角形排列。2龄幼虫体黑褐色至褐色,体长4.0~7.0毫米,腹节上的白点消失,后期在第一、二腹节背出现2个明显的黑色斑点。3龄幼虫茶褐色,體長7.0~12.0毫米,第二腹節背面出現八字形黑紋,第八腹節上有倒八字形斑紋。4~5齡幼蟲體色呈深褐至灰褐色,體長12.0~32.0毫米,自腹部第五節起背面出現黑色斑紋及雙重菱形紋。
蛹长椭圆形,长10~14毫米,赭褐色,尾刺圆锥形,末端有分叉短刺。
【发生规律】
茶尺蠖在浙江、江蘇、安徽等茶區一年發生5~6代,以蛹在茶樹根際附近土壤中越冬,次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開始羽化。浙江杭州發生6代,1~6代茶尺蠖幼蟲發生期分別爲:4月上旬至5月上旬、5月下旬至6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8月中旬至9月下旬、9月中旬至11月下旬。1年中主害代爲第四代,其次是第三、第五代。
成虫有趋光性。静止时四翅平展,喜停息在茶園附近樹木枝幹、建築物牆面上。卵大多産在茶樹樹皮縫隙處,樹枝桠杈處、枯枝落葉上也較多。産卵量以春、秋季最大,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