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是世界紅茶的發源地|正山小种
紅茶發源地
茶是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咖啡和可可)之一。而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世上最早發現並利用茶的人據說是神農氏,相傳在公元前2737年,我國茶葉向外傳播也有久遠的曆史,世界各國飲茶和栽茶、制茶均與我國有密切的關系。
据史料记载,我国茶葉最早向海外傳播是在南北朝武帝永明年間(公元483——493年),中國與土耳其商人在邊疆貿易時,茶葉是首先輸出的商品之一。公元593年,即日本聖德太子時代,中國的飲茶文化也與中國的文化、美術及佛教同時輸出至日本。
茶葉輸往歐洲要比輸往西亞和日本遲的多,據有關資料記載,1557年葡萄牙在中國侵占澳門後,開始將中國茶帶回國。1559年威尼斯作家拉穆斯奧所寫的《航海旅行記》中曾記載中國茶,此爲歐洲文學中首次出現茶。長期以來中國飲茶風氣所擴展的範圍,僅局限于與隋唐帝國相鄰的國家及地區,而未能隨貿易風傳入歐洲。其重要原因是茶葉怕潮濕,而當時的造船技術又不夠成熟,無法建造防水的密隔艙,因此無法利用船舶來運輸茶葉。
十六世紀,歐洲人早航海、造船等技術上有突破性的進步,葡萄牙人最早在航運上居于領先的地位,因此是他們最先將中國的茶葉帶往歐洲。
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从中国买的茶葉載回國,正式開始爲歐洲引進大批的茶葉。1650年,荷兰人开始输入中国紅茶到歐洲。而初期中國茶進入英國是經由荷蘭人之手。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萨林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把紅茶和茶具當作嫁妝,並在婚後推行以茶代酒,掀起英国王室贵族饮中国擦痕的风潮。英国人赋予紅茶优雅的形象及丰硕华美的品饮方式,长期以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紅茶文化,更将紅茶推廣成爲國際性的飲料。
据估计,紅茶占有全球茶葉總産量的80%,其次才是綠茶,烏龍茶等。
紅茶在國際茶叶市场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孰不知最早输出的紅茶却是产于福建武夷山市(原崇安县)星村镇桐木村的正山小种紅茶。
紅茶起源的确实年代已不可考,成书于明朝中期(约16世纪)的《多能鄙事》曾提及“紅茶”这一名称,是现存最早的记录。清雍正(1773)年间,崇安知县刘靖在《片刻余闲集》中记述了这种产于福建崇安的小种紅茶:“山之第九曲盡處有星村鎮,爲行家萃聚所。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産之茶,黑色紅酒,土名江西鸟,皆私售于星村各行。”
王國安在其所著《茶与中国文化》一书中说道:“我国最早的紅茶生产是从福建崇安的下种紅茶開始的。而産于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