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病蟲害控制
易大發生,在茶叢中的蟲口分布以中部爲多,上部較少。
(3)防治要點。①結合茶園管理進行修剪、疏枝、中耕除草,使茶園通風透光,可減少其發生量;②噴施黑刺粉虱真菌制劑,或人工助遷帶有罹病蟲體的茶技;③注意保護黑刺粉虱寄生蜂。
7.茶尺蠖
(1)識別特征。成蟲體長9-12mm,體翅灰白色;卵短橢圓形,堆積成卵塊;蛹長橢圓形。以幼蟲取食嫩葉危害茶樹,幼蟲有5個齡期,l-2齡期形成發生中心,3齡後分散取食,4齡後開始暴食,蟲口密度大時可將嫩葉、老葉甚至嫩莖全部食盡。
(2)發生規律。一般一年發生5-6代,以蛹在茶丛根际上中越冬。翌年3月成虫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卵堆产。幼虫回一2龄多在叶 面,3龄后怕光,常躲于茶叢蔭蔽處,幼蟲具吐絲下垂習性,老熟時入土化蛹。
(3)防治要點。①結合秋冬深耕,消灭虫蛹;②灯光诱杀成虫;③利用雌成虫性信息素诱杀雄虫,干扰交配;④喷施茶尺蠖病毒制劑;⑤在低齡幼蟲時噴施Bt制劑。
8.茶白星病
(1)識別特征。初生針狀褐色小點,後漸擴大成圓形病斑,灰白色,中央凹陷,邊緣有暗褐色或紫褐色隆起線,上散生黑色小粒點。主要危害嫩葉、新梢和幼果,嚴重時一張葉片多達數百個病斑互相融合成不規則大斑,常使葉片扭曲成畸形,提早脫落。用受害芽葉加工的成茶味苦、湯色渾。有異臭。
(2)发生规律。此病由真菌引起,以菌丝体或分生抱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产生分生抱子,随风雨传播。此病是低温高湿性病害,气温在16-24℃、相对湿度80%以上时易于发病,气温高于 25 T时不利于发病。全年发病期在春秋两季,高山茶園易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