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蚜特征及防治方法|茶葉病蟲害
茶蚜又稱茶二叉蚜、可可蚜,俗稱蜜蟲、喊蟲、油蟲。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山東等省(區)。除爲害茶樹外,尚能爲害油條、咖啡、可可、無花果等植物。
【为害状】
茶蚜聚集在新梢嫩葉背及嫩莖上刺吸汁液,受害芽葉萎縮,伸展停滯,甚至枯竭,其排泄的蜜露,可招致煤菌寄生,被害芽葉制成幹茶色暗湯混濁,帶腥味,對茶葉産量和品質均有嚴重的影響。
【形態特征】
有翅成蚜体长约2.0毫米,黑褐包,有光泽;触角第三节至第五节依次渐短,第三节上一般有5~6个感觉圈排成一列;前翅中脉二分叉;腹部背侧有4对黑斑,腹管短于触角第四节,而长于尾片,基部有网纹。有翅若蚜棕褐色,触角第三至第五节几乎等长,感觉圈不明显,翅芽乳白色。
无翅成蚜近卵圆形,稍肥大,棕褐色,体表多细密淡黄色横列网纹;触角黑色,第三节上无感觉圈,第三至第五节依次渐短。无翅若蚜浅棕色或淡黄色。
卵长椭圆形,一端稍细,漆黑色而有光泽。
【发生规律】
茶蚜在安徽一帶茶區一年發生25代以上,以卵在茶樹葉背越冬,在華南則多以無翅蚜越冬,甚至沒有明顯的越冬現象。以卵越冬的,在早春2月下旬當日平均氣溫持續在4℃以上時,越冬卵開始孵化,3月上中旬可達到孵化高峰,經連續孤雌生殖,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出現爲害高峰,此後隨氣溫升高而蟲口驟落,直至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蟲口又複回升,出現第二次爲害高峰,並隨氣溫下降,出現兩性蚜,交配産卵越冬。産卵高峰期一般在11月上、中旬。
茶蚜趨嫩性強,聚集于新梢葉背和嫩莖上刺吸汁液,以芽下第一、二葉上的蟲量最大。早春蟲口以茶叢中下部嫩葉上較多,春暖後以蓬面芽葉上居多,炎夏蟲口銳減,秋季又出現在蓬面。
茶蚜的繁殖速率快,繁殖能力強,在適宜條件下,完成一代只需5~7天,一頭無翅雌蚜一生可繁殖子代35~45頭。
在长江中下游茶區,茶蚜的爲害一年中有二次爲害高峰,即春茶和四茶。春茶的受害程度往往重于秋茶。影響茶蚜種群消長的因子有氣溫、茶芽生育條件和天敵因子。
冬季低温对越冬卵的存活无明显的影响,但早春寒潮可使若蚜大量夭折。茶蚜喜在日平均氣溫16~25℃、相對濕度70%左右的晴暖少雨條件下繁育,夏季的高溫、多暴雨天氣對其十分不利,造成蟲口數量急劇下降。
茶蚜的天敵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