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種制技術的改進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六堡茶産區的茶葉開采自每年農曆三月底就開始。“采摘在農曆三月尾至四月中爲頭茶,五月中至五月尾爲二茶,六月尾至七月初爲三茶,八月中至八月尾爲四茶……采摘時不論芽葉的多少,也不管新枝的長短,凡今年新出枝葉,一起采光。”因采摘過度,導致産量不高。而且當時六堡茶的茶樹種植基本都處于放養狀態,成長後因不再施肥,不剪枝修整,也不進行病蟲害防治,茶園普遍老化,産量低下,每畝平均僅産茶30斤。
另外,産茶區內茶農所制的毛茶一般都用家裏的鐵鍋炒青,每次下鍋四至五斤鮮葉,炒兩分鍾左右。有的爲避免鐵鍋破爛,也用蒸氣殺青。然後用腳在大簸箕內踩搓揉撚。揉好後堆積至翌日,曬至半幹,老葉則堆放很久,使其變黑。遇上雨天,則用明火焙籠烘幹。采下的老葉還用松枝烘焙,利用煙熏,使其變黑充當嫩葉。這種用明火焗焙的茶葉,成品條索欠佳還有不少焦幹,而且煙味較重。
首先茶園的種植和管理不斷進行改進,並形成了規範化的種植要求,“茶樹的栽培與管理:自開出茶地後,首先是種植木薯,然後再用茶子(連殼)直播于穴,每穴三~五只,株行距離一般是四尺左右,山的坡度一般約35度,如此約三年除草一次,以後隨年除草,但不中耕,使土壤易于硬塊,根部不發達,每株産茶量少,待四年後才能采摘茶葉”。當時還曾先後引種了雲南大葉種和湖南江華的茶樹品種進行試種研究,以提高鮮茶産量。在此期間,廣西利用福建中葉種與雲南大葉種的優勢培育出來的福雲系列茶葉雜交良種也被引種到了梧州。
而制茶技術的改進更是不遺余力,現今六堡茶獨特的後發酵工藝也最終得以定型,“主要的特點是殺青、揉撚之後,堆放幾點鍾進行後發酵後,再行幹燥……發酵又和制紅茶有些相似,但紅茶不炒即發酵……六堡茶炒過才發酵,發酵時間相當長……所以,又叫後期發酵茶。……發酵的方法是:把揉好的茶葉解塊抖散後,鋪在大簸箕或篾簟上,厚約三四寸,讓它自然發酵變化,經過一夜,約六七點鍾的工夫,茶葉由青綠色變爲青黃色”。六堡茶後發酵工藝中的初制渥堆技術也在此時完全成熟。“通過濕熱作用,破壞葉綠素,促進內含物質轉化,苦澀味減除,湯色加深,滋味變醇,葉底顔色轉變……渥堆葉堆積厚度依氣溫、濕度、葉質老嫩而定,一般堆高33~50厘米,若用籮筐渥堆,每筐濕坯20公斤左右。氣溫高時薄堆,嫩葉薄堆,老葉厚堆壓緊,渥堆中翻堆1~2次,將邊上茶翻入堆中,促進質變均勻。渥堆時間,視葉質老嫩、氣溫高低和天氣等情況不同而異。一般氣溫低、雨天,葉質較老,渥堆時間略長,反之,則較短。通常爲10~15小時。”
另一方面,擔負工業化生産任務的中茶梧州辦事處加工廠在1956年改爲廣西省梧州茶廠後,也對生産技術進行了全面革新,實行高壓焗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