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紫砂壺名家鉴定方式|古董紫砂壺鉴别
近年来,紫砂壺市场可谓水涨船高,除了明清古董壶价格飞涨外,一些大师壶、青年名家壶也是一壶难求。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上曾有不少制作精美的老壶流向海外,而目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这些老壶有了回流的可能。近日,新闻大厦艺术馆举办的“紫泥古韵——纽约古董紫砂回流展”上展示了从明末清初到民国时期的精品紫砂器,也为老壶的回流之路开启了一个新的窗口。
让古董紫砂壺回家
对于文人雅士来说,尤其是与诗书画印结合之后,紫砂壺早已不只是泡茶用的器皿,而是可以把玩的文人雅器。明学者刘銮《五石瓠》载,“宜兴砂壶创于吴仕之仆曰供春者,及文而名,人称龚春”。在吴家“云起楼”里收藏的,除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智永的《草书千字文》,还有专门的紫砂壺陈列室,这也表明当时已经完全超越了紫砂壺的实用性,更多是观赏意义了。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很多制作精美的紫砂壺都流向了海外,不少中国藏家都在努力找寻、收藏这些漂落在异国他乡的老壶。“让流失海外的紫砂壺回家,是这些老壶最好的归宿。”说这句话的时候,林衍敬的眼眶有些湿润。作为一位阔别祖国20余年的美籍华人藏家,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丝毫没有减弱,甚至促使他在紫砂壺收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重庆到香港再到纽约,踏上异国他乡的林衍敬始终留恋着祖国的这片乡土。受家族收藏的影响,他开始投身于紫砂壺的收藏。他辗转于各大拍卖行、古董店,不断完善着自己的收藏体系。谈及做这次“紫泥古韵——纽约古董紫砂回流展”的初衷,他有些感慨。他希望让国人看到他在紫砂壺的收藏和保护中做的努力。另外,让这些流失海外的老壶能够留在国内,而不是散落在世界各地,这是他涉足收藏多年最深的感触。
從老壺看曆史的厚重
從紐約備展、選樣、拍攝到展覽的策展規劃,林衍敬籌備了有半年多的時間,最終展覽呈現的紫砂器涵蓋全面,包含了明末清初至民國時期的壺、茶倉、文房等品類。著名鑒寶專家、市場評估專家鄧丁三看過展覽後表示,“這是目前國內民間做得非常全面的紫砂器展覽之一,從素壺到花壺,各種品類都涵蓋了,而且有一些壺是國內很難得一見的”。
著名書法家、鑒定專家王敬之還專門爲此次展覽題名“紫泥古韻”,他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這些展品中,最爲難得一見的就是這兩件紫砂泥金的茶叶盖罐,因为紫砂和泥金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不是很长,能保存得这么好是很难得的。藏家很年轻,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在文化弘扬和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让我很感动。紫砂壺不只是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很喜欢,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多强大”。
关于紫砂壺有一种说法,“一无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无名”顾名思义就是无款,但“无款多佳器”,而且“思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