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名茶:碧螺春
曆史傳說
碧螺春 曆史傳說
傳說一
相傳古時候有只仙鶴飛臨東山,一聲鳴叫,落下幾顆青褐色的種子,其種核得了湖島靈氣,長成了一望無際的茶樹。又傳古時東山莫厘峰上有妖精作怪,樵夫有上無歸。後一漁家姑娘上山采藥,發現山頂懸崖上有一株野樹苗,熏得人頭暈目眩,她無意中用帶魚腥味的手一捂臉,竟治了能致人死地的異香。漁姑把野樹苗連根拔起,栽種到了山下的一座破廟裏,因她的名字叫碧螺,茶也因人而得名。
傳說二
還有一種傳說,從前東山有戶姓畢的茶農,蘇州城裏有家羅姓茶商,後兩家珠聯璧合,城鄉聯營,茶葉生意一條龍,一時畢羅親傳爲美談,由此他們經營的茶葉演化成碧螺春 了。
傳說三
還有一個更加動人的傳說,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東洞庭山上住著的一個名叫阿祥小夥子。兩人心裏深深相愛著。有一年,太湖中出現一條凶惡殘暴的惡龍,揚言要碧螺姑娘,阿祥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漁戬,潛到西洞庭山同惡龍博鬥,直到鬥了七天七夜,雙方都筋疲力盡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爲了報答阿祥救命恩,她親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傷勢一天天惡化。一天,姑娘找草藥來到了阿祥與惡龍博鬥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心想:這可是阿祥與惡龍博鬥的見證,應該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後,小茶樹長出了嫩綠的芽葉,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給阿祥喝。說也奇怪,阿祥喝了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沈重的石頭也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她倒在阿祥懷裏,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培育茶樹,采制名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爲了紀念碧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爲“碧螺春 ”。
史書記載
翻開史書,亦有關于碧螺春 的點滴記載。據東山名士金友理清乾隆年間著的《太湖備考》載:東山碧螺峰石壁,有野樹數枝,山人朱元正采制,其香異常,名嚇煞人香。
另據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載,公元1675年清康熙在江南一帶巡遊,到了太湖,巡撫宋荦進“嚇煞人香”。康熙以其名不佳,並根據茶的特點,才起芳名碧螺春 。
茶葉采摘
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揀得淨。
采摘時間:每年春分前後開采,谷雨前後結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質最爲名貴。
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6~2.0厘米的原料,葉形卷如雀舌,稱之“雀舌”,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