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品種之一“肉桂”|岩茶種類
數十萬年前,大地無意的一次悸動,成就了這一條橫亘閩北的武夷山脈,它是一條地理意義上的分界線,也是孕育閩茶文化的岩茶血脈。
有句話說:“香不過肉桂 ,醇不過水仙”,武夷岩茶中的肉桂 與武夷水仙齊名,成爲了武夷山的當家花旦。武夷肉桂 被發現至今才短短的一兩百年,它究竟是如何在這座名茶荟萃的武夷山中成爲“新貴”?
武夷岩茶肉桂 茶,原名玉桂,無性系、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上等成品茶特征:条索紧实、色泽乌润砂绿,香气浓郁、辛锐似桂皮香,滋味醇厚,甘爽带刺激性, 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所以在习惯上称之为“肉桂 茶”。
飲茶愛好者爲武夷山不同産區的“肉桂 ”授予愛稱,例如:“虎肉”——虎嘯岩肉桂 ,“羊肉”——楊梅窠肉桂 ,“象肉”——象鼻岩肉桂 ,“馬肉”——馬頭岩肉桂 ,“龙肉”—— 九龙窠肉桂 ,“豬肉”——竹窠肉桂 , “鹰肉”——鹰嘴岩肉桂 , “狮肉”——狮子峰肉桂 ,“心头肉”—— 天心岩肉桂 ,“牛肉”——牛欄坑肉桂 , 武夷岩茶“全肉宴” ,十款肉桂 不同特色,著實讓衆多岩茶愛好者神往!然而在武夷山最出名的肉桂 還要屬“牛肉”,即牛欄坑肉桂 。“牛肉”被稱爲有錢都不一定喝得到的極品好茶,受到了茶友們的喜愛。
牛欄坑位于章堂澗與九龍窠之間,爲武夷山風景區三條重要溝谷之一。牛欄坑與章堂澗本是平行的東西向河流,由于章堂澗水量大、侵蝕強、切割深,其受南北向斷裂構造控制而發育的支流流香澗溯源侵蝕較快,終于切穿章堂澗與牛欄坑之間的分水嶺,以致牛欄坑的中、上遊在天心岩附近以上被流香澗所襲奪,而歸屬章堂澗水系。
地學上稱這種現象爲“河流襲奪”,形成了獨特的自然環境。牛欄坑澗谷土質肥沃含礫量高,土壤孔隙度在50%左右,通透性適中。由于岩崖和樹林的遮蔭,茶樹承受散射光,高崖擋住西北的冷風,且終年不斷的岩隙流水的滋潤,爲肉桂 生長提供良好環境,在牛欄坑出生的肉桂 ,用現代的話形容,可謂是出生名門。
肉桂 的魅力不僅在于它香氣辛銳,更源于一個詩意的傳說。肉桂 茶久负盛名,原产于武夷山马枕峰,一说在慧苑岩。 清末,建安县有一位才子名叫蒋蘅,生长在茶鄉,愛喝茶,善品茶。他曾寫過一篇贊美武夷茶的天資風韻以及其優越的手法,賦予它的姓名和表字,爲武夷茶撰寫了一谝傳記。
武夷山的岩主、茶農、僧道、羽士讀了《晚甘侯傳》之後,都十分贊賞這篇傳記,凡是寺林開設茶宴或評比茶序的鬥茶賽會,都會邀請蔣蘅赴茶宴或鬥茶賽會,一時成爲武夷名人。
一年初夏,蟠龍岩主要給他制作的茶命名,便請蔣蘅來到蟠龍岩,同時還有慧苑寺住持和尚和馬枕峰的岩茶主。主人端出一套品飲烏龍茶的茶具,選取新制蟠龍茶,選用蟠岩的泉水,運用傳統的沖泡方法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