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時的雲南省普洱茶區
在1947年由當時的“行政院新聞局”印行的《茶葉産銷》一書中,將我國茶區大致分爲三大區域,一是東南沿海茶區,包括浙江、福建、廣東以及台灣四省,二是長江流域區,包括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六省,三是西南高原區,包括雲南、貴州、西康和廣西四省。
在描述西南高原區時,起始就這樣寫道,“本區茶産以雲南省爲最著,普洱 名茶,中外皆知……”。在具體描述到“雲南省”時,有如下文字:
本省茶産,在西南各省爲最重要,普洱 貢茶,名滿海內,且其銷路甚廣,西北至康臧,東北至黔川,南至中南半島,其經濟價值極堪重視。滇省茶園分布,大致可分三區,而以普洱 茶區爲最著。
普洱 茶區:本區位于滇省西南隅,;瀾滄江沿岸及其東西兩側地點,以六大茶山爲根據地,包括順甯、雲縣、緬甯、雙江、瀾滄、甯江、南峤、佛海、車裏、景東、鎮沅、景谷、江城、鎮越以及元江上遊之元江與墨江等縣。其中以佛海、車裏、順甯、景東與景谷等縣分布最多,産量亦最富,品質則以鎮越所産者爲最著。本區所産之茶,名稱繁多,紅綠茶兼而有之,品質均佳,紅茶可媲美祁紅,綠茶則可與六安瓜片、梅片相抗衡。以産地而言,有順甯之鳳山茶,雙江、緬甯等閑所産之勐庫茶,景東、景谷所産之景谷茶,車裏所産之三宋茶,江城、鎮越等縣所産之大山茶,佛海、南峤所産之壩子茶。以銷區而言,有銷于四川之沱茶(沱茶産于景谷、景東、雙江、順甯、雲縣、緬甯等閑,制茶則在洱海南岸之下關鎮,因暢銷于四川之沱江流域及宜賓等地,故有沱茶知名。)銷于西藏之磚茶與緊茶(緊茶形如心髒,磚茶與緊茶均以佛海、南峤、車裏等縣爲主産地。)銷于暹羅、南洋及香港之圓茶,銷于夷區之蠻莊茶以及銷于本省之散茶(散茶爲不成形狀者,蓋對緊茶而言)等,而總其名曰普洱 茶,普洱 即今之甯洱縣,境內茶園極少,惟以往昔著名之六大茶山,均隸屬于思茅廳,而思茅廳又屬于普洱 府,且思茅曩日曾爲本區茶葉之集散中心,今雖形勢一變,茶市移往下關、昆明及佛海,但普洱 茶之一名,相傳已久,故至今仍沿用之。
滇東茶区:本区包括滇池附近之昆明、宜良及路南,右江上游之广南、东北部横江流域之绥江、盐津、大关、彝良与镇雄等闲,昆明县属十里铺所产之十里貢茶,大關所産之翠華茶,均較有名,宜良之茶,大都爲小葉種,亦爲滇省茶區中所罕見。
滇西茶區:包括洱海附近之大理與蒙化、怒山南段之保山與昌甯等縣,大理附郭點蒼山麓感通寺附近所産之感通茶,品質極佳,惜産量不多。保山城西太和山所産太和茶,亦較有名。
六十來年後的今天看這些文字,信息量真可謂不小。從上述文字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