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雲南茶馬王
蒙氏開創了“曬青餅茶”,古永昌地區、洱海地區也就成爲了重要的産茶與制茶基地,也爲下關打下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後來,南诏勢力擴充到銀生節度,雲南的四大茶區也就初步成型了。
(2005年)主題詞:普洱 茶、傳統工藝、熟茶、生茶、曬青、綠茶、紅茶、青茶、黑茶、黃茶、陳化、濕倉、幹倉
引子:
近年“生普洱 ”收藏與品飲之風漸起,青餅、青沱、青磚等茶受到大家的歡迎,也有了很多議論,有人說“熟茶可以喝,不值得收藏;生茶值得收藏,不能及時喝”;面對目前生普洱 茶(青餅等)的加工現實,是否能挖掘傳統工藝,制造能及時喝也值得收藏的傳統普洱 茶呢?同時,也有不少海外朋友建議,雲南原産商是否不要太急功近利,把曬青毛茶實時就加工成團餅茶,也不要采用濕水渥堆工藝,而是讓曬青毛茶自然陈化与发酵一个较长的时间后,再行作饼, 这可能才是傳統普洱 茶的真谛。因而,探尋普洱 茶傳統工藝與自然發酵的秘密,成了筆者最大的沖動。
雲南作爲世界茶樹原産地中心,自然條件優越,制茶曆史悠久,近幾百年來,普洱 茶更是嗤聲海內外。曆史上所指的普洱 茶,是指用“傳統工藝”加工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爲原料,經加工整理而成的各種雲南茶葉的統稱,即通常所說的“生普洱 ”。當然,“生普洱 ”的概念也是不准確的,用“生普洱 ”只是为了与采用 “渥堆”工艺的制成的現代普洱 茶(即熟茶)相區分、呼應而已,用“生普洱 ”容易給人們造成誤解,以爲“生茶”不能喝,熟茶才能喝。事實上,“生普洱 ”並非是生的不能喝,特別是傳統工藝的普洱 茶,過去准確的傳統名稱是“滇青茶”或“雲南青茶”,而最古老的名字爲“普茶”,這就是傳統工藝的普洱 茶。雲南曆史上生産了很多這樣的茶,不止雲南民間喝,藏區及海內外都大量消耗,目前剩余的老茶數量稀少,價值不菲也就這個道理。
現代普洱 茶(熟茶)的渥堆工藝是1973年左右采用的,普洱 熟茶産品有其特點,茶性醇和,贏得了不少消費者。可以說普洱 熟茶,是在“傳統普洱 茶”基礎上再加工的一個分支産品,優缺點不言自明,暫時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近年“普洱 茶”收藏与品饮之风渐起,争议也多了起来。首先是“生与熟”之争,以及傳統工艺与現代工艺之争。 “生与熟”这是一对矛盾,为了生茶(特别是青饼等)的快速陈化,有人采用了“湿仓”的方法,因而就有了“干仓与湿仓”的争论与较量;現代化杀青、揉捻、与烘干设备的使用,为了茶葉條索與香氣,或其它的原因,就有了滇青與滇綠(烘青綠茶)之爭。有些人不懂普洱 茶,也有的是爲了商業利益,弄出了“普洱 綠茶、普洱 紅茶”,或者是烘青餅茶、烘青沱茶,更使初入普洱 茶道的消費者一頭霧水。于是乎,大家迫切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