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縣志》關于普洱茶的記述
化學成分;一芽二葉蒸青樣含多酚29%,水浸出物48%;産量:比一般群體種增産15%。
2、栽培清雍正(1723年)前,茶區農民就采制樹林茶,即大葉種茶。雍正年間(1723~1735)石屏、四川、楚雄等地少數民族漢族遷來本地茶區後,帶動當地少數民族開始對樹林茶進行改造,砍去茶樹周圍的雜樹草,翻松茶地,實行中耕管理。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開山種茶,大建茶園,實行育苗移植法種茶,品種均爲大葉種茶。據《鎮越縣新志稿》載:“栽培:茶農于立春後,茶秧出土成長至四、五寸高之時,即可移植;株間相距約四尺,茶秧四周遍插竹簽以護。夏秋除草施肥,三年後即可采摘。”
1960年以後,新發展的茶園主要實行育苗栽移法,栽培過程爲:(1)育苗,一般在栽培頭一年的10月份進行。(2)開挖台地,一般當年開挖當年種植,也有10月份以後開挖第二年雨季種植的。先開台面,一般寬1。5米;後挖種植溝,溝深50公分,底寬40公分,頂寬60公分,挖好後回填肥土,齊溝平。(3)移栽,把茶苗移栽到種植溝內,每畝種植3000到4000株,移栽時間多在6-7月份,種植形式主要有單株雙行和雙株單行兩種。(4)修枝定型,從茶苗移栽成活到投産,要進行三次修剪,以形成寬闊樹,擴大采摘面,提高産量,三年即投産。
進入80年代後,茶葉栽培直播技術逐步推廣,至1988年末直播面積約占新植茶園的20%。直播技術即;每年10--11月把茶籽直接播入茶葉台地的種植溝內,茶苗成活不再移栽。每畝播茶籽7。5公斤,茶籽播在離台面10厘米的深度,茶籽上面覆蓋稻草,再覆蓋肥土。茶籽在土中越冬萌芽,第二年春天後陸續出苗,進行中耕管理,三年投産。
3、産量清乾隆至光緒初年,縣境“五大茶山周圍八百裏,年産茶葉上萬擔”。光緒二十二年(1895)勐烏、烏得割讓法國後,茶葉銷路受阻,茶葉産量減至5000擔。民國10年(1921)新開通易武至越南萊州茶道,茶葉銷路好轉,産量回升至6700擔。1937年後,由于法國人禁止進入越、老、緬三國,茶葉生産下跌,茶商倒閉,茶農棄茶種糧,茶園荒蕪。1949年建國前夕,縣境茶園采摘面積只有2770畝,年産量401擔。
建國後,縣人民政府重視茶葉生産,積極組織發動茶區人民恢複老茶園,開墾新茶地;同時給茶農發放救濟糧款,提供刀、鋤頭和農藥等。1952年成立中茶公司茶葉收購組,1956年成立易武農技站,負責組織版納易武的茶葉生産和購銷工作,從而使茶葉生産得以迅速恢複和發展。1959年末茶地面積增至8598畝,年産量增至2182擔,與1949年相比,分別增2。1倍和5。4倍,60年代初期,尤其是1963年,全縣農村普遍缺糧,在“重糧輕茶”政策指導下,許多茶農棄茶種糧,茶葉面積、産量大減,當年面積減至7096畝,産量跌至1002擔,比1959年分別減少21。2%和45。9%。1964年成立多種經營辦公室,全縣挖台地種茶。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後,在“左”傾錯誤幹擾下,茶葉生産一度受挫。1969年末,面積9111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