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縣志》關于普洱茶的記述
,産量2000擔,比1959年面積增513畝,産量減182擔。1971年縣革命委員會(以下簡稱縣革委)根據中央提出的“以糧爲綱,全面發展”的方針,加強多種經營辦公室力量,負責抓茶葉等經濟作物生産。1973年在麻木村公社舊龍寨召開有各公社、大隊、生産隊及有關部門或單位代表參加的茶葉生産現場會。爲切實解決山區茶糧矛盾,充分調動茶農種茶的積極性,1972--1980年,縣革委3次調減山區的公糧任務,由280萬斤調減爲126。9萬斤,茶區的公糧任務全部減免,此間新建了一批茶區,茶葉生産較前有所發展。1978年末,茶葉面積達到11890畝,産量2532擔,比1969年分別增長30。5%和26。6%,畝産28斤。1980年在農村推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後,調整了農村産業結構,“糧食爲主,多業開花”,縣委,縣政府在抓緊糧食生産的同時,把茶葉生産作爲山區脫貧致富的骨幹産業來抓。1977年成立外貿站,1981年升格爲縣外貿局,統一負責全縣的茶葉生産和購銷,並根據雲南省人民政府文件精神,進一步放寬茶葉生産政策,明確規定:集體、個人一起上;誰種誰有誰受益,可以繼承,50年不變。同時把茶葉種植列入計劃,給予資金扶持。1981--1988年,采用有償無息形式,先後投放茶葉種植扶持資金總額151。9萬元。1982--1988年縣外貿局還先後從保山、臨滄、思茅等地調供茶籽49。67萬公斤。同時主辦了22次茶葉技術短期培訓班,培訓1900人次。隨著茶葉生産政策、措施、資金的落實和糧食生産的發展,種茶的單位和個人越來越多,茶葉面積、産量不斷擴大,至1988年末,全縣已有12個鄉鎮以及部分機關、國營農場單位種植茶葉,茶葉總面積猛增至25567畝,比1978年增2。2倍,其中投産面積15739畝,占總面積的61。6%;總産量9457擔,相當于1978年的3。7倍,畝産51斤,比1978年增1。8倍。
4、加工(1)元寶茶。原稱砣茶,團茶,餅子茶,後因特定規格而稱“七子圓”。“圓”即一個圓形茶餅。每“圓”七兩,七“圓”爲一“筒”。元寶茶自古就以外形美觀,湯色嫩綠,味道香美,久留味醇等特點而馳名。清雍正二年(1724)後,隨著石屏等地少數民族漢族陸續遷入本地作茶而開始出現茶莊商號,加工,經銷元寶茶。曼灑、倚邦和易武茶山是元寶茶原産地,民國初年公有茶號38家,年加工元寶茶6900擔。其中易武21家4420擔,曼灑9家1700擔,倚邦8家780擔。
茶莊,即加工元寶茶之作坊,一作坊有10余個工人,全憑手工操作。制作工藝:(1)分等:先將散茶按“尖子”、“蓋頭”、“二梭”、“老茶”分等,後從“蓋頭”中提取上好者作“梭邊”茶。(2)拼配:按茶的等級比例拼配“七子圓”。即尖子茶八錢,梭邊茶二兩,蓋頭茶和二梭茶四兩二錢。(3)裝筒:按茶料順序要求將茶葉裝入茶筒,中心層裝二梭茶和蓋頭茶,第二層裝梭邊茶,第三層裝尖子茶即蓋面茶。(4)蒸茶:蒸茶和裝茶同時進行,裝茶的第一道工序一完即用甑子蒸。待茶葉蒸軟後,將梭邊茶放入又蒸,後再放尖子茶,最後把蒸好的茶葉從蒸筒中取出,放入茶袋。(5)揉圓:把袋中茶葉揉成圓餅。(6)緊餅:把茶袋置于板上,再將揉成的圓餅放到茶袋上,揉成緊餅,又稱踏茶。(7)晾幹,解袋。(8)包紮:把元茶按7個一筒用筍葉包紮起來,曬幹後裝入籃中。
(2)初制茶。本地茶農很早就開始用手工加工初制茶。初制茶分曬青和烘青兩種。1966年,本縣首次引進28台湘造50型電動手搖兩用揉茶機,次年引進殺青機,築烘烤爐。機械加工茶葉省時、省力、工效高、質量好,深受茶農歡迎。1983年和1987年先後又引進2套茶葉機械生産工藝流水線,從此結束了靠手工初制茶的曆史,同時開創機制精茶的曆史。
曬青茶,又稱毛茶或散茶,皆爲手工加工。據李拂一《滇越新志稿》載:“茶農將茶葉采摘回家後,用鍋炒使其凋萎,傾簸箕中反複搓揉成條,然後置日光下暴曬或用微火烘幹,即成初制茶。”俗称曬青茶。
烘青茶,縣內最先産于1984年,屬尚勇茶廠和易武茶廠初制所機械生産。加工工藝爲:殺青—揉撚—幹燥。
精制茶。綠茶,1984年尚勇茶廠最先生産,1988年易武茶廠也開始生産,其生産工藝過程爲:(1)殺青。由殺青機將鮮茶葉加工至葉片柔軟,葉色暗綠,青臭氣味散失,含水量爲60--64%。(2)揉撚。用揉撚機以40--50轉/分的速度,使茶葉細胞破壞率達到40--50%,要求90%以上茶葉緊成條。(3)幹燥。用烘幹機烘幹達到茶梗一折即斷,嫩茶白毫發亮,含水量在7--8%之間。(4)分篩。用分篩機進行粗葉和細末處理。
紅碎茶,1984年尚勇茶廠最先生産,1988年易武茶廠也開始生産。其生産工藝過程爲:(1)萎凋。鮮葉放入萎凋槽,采用室內自然萎凋法,室內溫度在20--24攝氏度,用鼓風加快萎凋過程,通過萎凋使鮮葉正常均勻失水。(2)揉切解塊分篩。萎凋後通過揉切機擠壓、切。
5、購銷(1)機構清雍正以前就有外來茶商在縣境“五大茶山”收購茶葉,清雍正二年(1724)后,石屏等地少数民族汉族陆续云集本地入山作茶,隨之許多茶商相繼在曼灑、易武、倚邦興辦茶莊商號,就地收購和加工茶葉,最多时近40家,收购茶葉總量上萬擔。當時茶價分春茶(清明前采摘)、二水茶(四、五月采摘)、三水茶(六、七月采摘)和谷花茶(八、九月采摘)4等,以質論價,上等茶(春茶和谷花茶中的尖子茶)價每市斤3角(銀元)。1937年後,法國人禁止茶葉銷往越、老、緬3國,茶葉銷路受阻,茶價大跌,每市斤上等茶爲2角(銀元)。1945年茶莊商號紛紛倒閉,僅小販收購少量茶葉。
建國後,國家把茶葉列爲二類物資,實行計劃收購,限制私營。並根據茶質優劣,劃定等級,制定收購標准樣,實行對樣收購,共分6級18等。1952年中茶公司在易武倚邦設茶葉收購小組,當年收購茶葉234擔,1957年收購1826擔,1958年國家把茶葉類爲一類商品管理,實行指令性計劃。本縣計劃收購到各合作社,並以社爲單位結算價款,給予糧食獎售。同時指定各中心商店負責茶葉購銷業務。1964年國家簡化茶葉收購標准樣,以季節分級設等或以年劃級分等設5級18等,以質論價。1974年國家改革茶葉收購標准樣,設6級12等,每級設兩等,逢雙設樣,一級一個樣。1976年12月成立縣外貿站,統一負責全縣茶葉生産、購銷業務。當年收購茶葉2218擔,是1957年的1。2倍。1978年前青毛茶收購價爲每市斤8角2分。1979年縣外貿站在易武、象明、勐侖、芒果樹、尚勇5個茶葉主産區設立茶葉收購組,同年茶價上調38%,即每市斤青毛茶爲1。21元,因茶葉減産,當年只收購1336擔,1981年縣外貿站擴建爲縣外貿局。1983年茶價有上調13%,每市斤青毛茶價爲1。29元,當年收購茶葉3101擔,比1979年增2。3倍,占當年茶葉總産量的81。8%。1985年國家適當開放茶葉購銷政策,只對“邊銷”茶實行計劃調撥,對出口紅茶實行合同收購;對內銷茶、計劃外邊銷茶及出口茶則實行議購議銷,隨行就市。同時將茶價又上調13%,每市斤青毛茶價爲1。41元,當年收購茶葉2555擔,占總産量的52。7%。1987年茶價又上調4%,每市斤青毛茶爲1。5元。1988年茶價再上調4。6%,每市斤青毛茶爲1。57元,當年收購茶葉1808擔,比1985年減1。4倍,僅占當年茶葉總産量的19%。
(2)銷售清乾隆年間(1736~1795),元寶茶便開始打入國際市場,茶道由易武經緬甸、泰國至香港,遠銷美、法、香港、南洋等地,年銷元寶茶約六、七千馱(一馱約一擔)。光緒二十二年(1986),易武至香港茶道受阻,茶葉銷量大減。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茶商和地方紳士出資,民衆出力,修通由易武經倚邦至思茅茶馬驿道,全程235公裏,寬1。13米,路面全用青石板鋪成,從此元寶茶內銷思茅、普洱 、元江、石屏、昆明等地,一部分销往西藏自治區,年销量300担以上。民国10年(1921)茶商新開通易武經老撾烏得至越南萊州茶道後,茶葉銷量迅速回升,年銷量6000余擔。1937年後,法國人禁止銷往越、老、緬3國,茶路被阻塞,元寶茶長期滯銷,茶莊商號漸漸倒閉。
建國後,直至1984年,國家對茶葉購銷實行“全額收購,統一調撥”政策,1958年前縣境不通公路,本縣所産茶葉除少量在本地銷售外,全部運銷佛海(今勐海)茶廠。1959年小勐養至勐臘公路通車後,本縣茶葉便直接運銷下關和昆明。經下關茶廠加工的茶葉,销往西藏自治区。经昆明茶廠加工的茶葉,主要销往国外。1980年后,本县茶葉運銷下關、昆明外,一部分還運銷勐海茶廠。1983年總銷茶葉3466。3擔,其中縣內銷售210擔。1985年以後,國家適當放開茶葉購銷政策,實行指令性計劃,合同訂購和議購議銷並行的政策,對邊銷茶(指7級至等外茶)實行指令性計劃,對外銷茶(紅碎茶)采取合同定購,其他茶放開。1986年以後,本縣茶葉購銷形成以外貿局爲主營單位,多渠道經營的格局,邊銷茶由外贸局经营,紅碎茶由生産廠家直接以合同訂購的形式調省茶葉公司,其他散茶,外貿局經營一部分,供銷社經營一部分,也有個體戶經營的。外貿部門經營的茶葉繼續調勐海茶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