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治虫有高招 宜兴老茶農增收
百姓故事
在茶園裏安裝幾個傳感器,農戶坐在家裏只需通過一部手機就可最及時地掌握蟲害信息,作出最權威的處置。"有了物聯網,普通茶農也能成爲茶葉病蟲害防治能人。"12月25日,宜興嶺下茶場種茶大戶蔣順淮感慨地說。
與茶葉打了幾十年交道的蔣順淮說起種茶來頭頭是道。他說,綠盲蝽、小綠葉、茶尺蠖是困擾茶葉生産的三大害蟲,以往爲了監測病情,一到産茶期,他每天早上都要去茶園查看,憑著自己的經驗摸索著用藥;有些病蟲害他也"猜不准",就專門向無錫茶葉研究所訂了"病蟲害情報分析",但"情報"郵寄到這裏要10天左右,往往會耽誤最佳治蟲期。
2007年,一場嚴重的綠盲蝽蟲害爆發。由于茶場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等到專家的處置方案到茶農手裏時,100畝茶葉早被蟲子啃了個精光。"損失30多萬元哪!"蔣順淮痛心不已。
蔣順淮所求助的無錫茶葉研究所,擔負著無錫100多家茶场的病虫害监测任务。正当老蒋备受病虫情报监测與信息传递问题困扰的时候,研究所从物联网技术中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去年底,研究所與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开发了物联网的茶場運用技術。今年3月,這一技術先在100畝試驗田上投入運用,主要針對綠盲蝽蟲害進行防治,從春夏秋三季情況來看,試驗情況非常理想。這項物聯網技術實現了蟲害數據采集、處理、分析以及信息終端傳遞的即時化,只要有蟲害發生,農戶只需一天時間就可通過手機接收到害情的准確情況和處置辦法!老蔣說:"通過物聯網的監控防治,茶葉畝均可實現30%的增産,畝均增收達900元。"
實實在在的防治效果,讓茶農對物聯網新技術在茶葉生産領域的應用前景充滿了信心。"聽專家說,如果物聯網技術應用到其他蟲害的防治和施肥等生産環節上,每畝平均能增加50%的效益呢!"蔣順淮一臉幸福地說:"有了物聯網,蟲害防治專家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咱茶農的心裏也踏實了很多。"
創意決策
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物联网技术與产业确立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重点时,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的无锡在一些物联网技术领域的研究已走在了世界前列。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时,提出在无锡加快建立"感知中国"中心;同年11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
"只有不斷應用,才能漸漸普及,進一步推動技術突破。沒有大規模的示範應用,就沒有物聯網産業化。"在無錫,這種理念正成爲一種共識。如今,在物聯網自主知識産權領域頻頻突破的無錫,正在越來越多的領域示範應用著物聯網技術,看似"高深莫測"的技術正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據統計,去年8月至今年10月底,全市共簽約物聯網項目165項,總投資約127億元。目前,無錫市已有80多個應用示範項目在機場安保、平安家居、生態農業、現代物流、汙染防控等領域陸續啓動,物聯網正提升著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讓城市的未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