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外交(1):安化茶葉技術人員援非與馬裏人人民建立深厚情誼
故事背景:
據了解,馬裏共和國是西非面積第二大國家,1960年宣布獨立後,于當年10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爲了幫助馬裏發展經濟,我國先後指派農業,工業等方面的專家前往馬裏和當地人一起開展生産。今天的茶葉外交故事就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
——網絡圖片
故事人物:
蔣冬興,1929年出生,安化縣田莊鄉人,原安化縣茶葉試驗場副場長,茶葉栽培技術骨幹。1970,受國家指派前往馬裏共和國,開展茶樹栽培,茶葉豐産實驗,茶葉加工等工作。
——蔣冬興檔案資料
采訪:
原安化縣茶叶试验场副场长 蒋冬兴:“那边是1960年宣布独立的,过去是法国殖民地,后来宣布独立,凯塔向毛主席提出来要发展茶業。國家就指派福建茶葉研究所和湖南茶葉研究所”
湖南方面選定了當時在安化縣茶葉試驗場任副場長的蔣冬興作爲茶葉技術專家去援非,蔣冬興說,當時毛主席提出:身教大于言教的外交理念,爲了積極響應國家外交政策,他欣然前往。當時的馬裏共和國國內形勢還處于混亂之中,家人對他的人身安全很是擔心,但是,他說,爲了國家,流血犧牲怕不得。
——蔣冬興檔案資料
采訪:
原安化縣茶叶试验场副场长 蒋冬兴:“国家强大还是不怕!
根據周總理的指示:要堅守陣地,這個陣地不能放。”
1970年,蔣冬興來到馬裏,接替那裏的茶葉技術人員繼續開展茶樹栽培實驗。
采訪:
原安化縣茶叶试验场副场长 蒋冬兴: “过去进行茶葉制種,看是否能成功,剛開始建的時候面積不太大。”
(左一爲蔣冬興)
據蔣冬興說,馬裏當地發展茶樹栽培最大的難題是氣候問題。
采訪:
原安化縣茶叶试验场副场长 蒋冬兴:“那个地方是六个月不下雨,六个月下雨。干和涝非常明显。新栽茶樹只要一個星期就幹死了,沒有水。栽茶要先開行,灌溉水後,才能栽茶。長起來的時候特別快,一年就能長一米多高,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未老先衰。因爲氣溫高了。在赤道上嘛。五月份來雨,不太大,11月尾就斷雨了。11月尾到來年四月份不下雨,是半年不下雨,半年下大雨。一下雨就是瓢潑大雨,不像我們這邊,有陰天。下雨時泥呀,風呀都來了,下完了又是大太陽天。”
——網絡圖片
如何克服旱澇和高溫的影響,是茶樹栽培的關鍵點。
采訪:
原安化縣茶叶试验场副场长 蒋冬兴:“我去之前是中央茶科所教授李連標寫的:設計産量爲:一公頃産一噸茶。我去的時候還只達到了0.7噸,還差這麽多。”
蔣冬興說,在他到後不久,馬裏當地相關負責人就來到場裏要求把産量搞上去,于是蔣冬興就開始著手“茶葉豐産實驗”,他在之前的栽培管理方法上,提出了四改。
采訪:
原安化縣茶叶试验场副场长 蒋冬兴:“过去他们雨季的时候 肥施得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