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外交(1):安化茶葉技術人員援非與馬裏人人民建立深厚情誼
,暴雨一來就都沖走了。還有年年都修剪的話,“雞爪”梢多了,長勢漸弱。我就搞了“四改”,
一是 改变他们过去挖进去很深,像是割韭菜似的情况,不能把杂草都挖掉丢掉了,杂草是可以给茶樹增水增肥的。以前留水留不住,四天左右太陽一曬就蔫了,怎麽會生長呢?....過去他們的修剪是年年剪,我就改成回頭剪,像我們安化一樣的。年年剪的話茶梢就會細得像雞腳抓一樣了,芽頭就不粗壯,所以我就改成回頭剪。再就是施肥,那邊常常下暴雨,剛開始他們是淺施,雨水一來就沖走了,我就改成深施。”
爲了克服高溫和缺水的困難,蔣冬興也是費了一翻勁兒。
采訪:
原安化縣茶叶试验场副场长 蒋冬兴:“那个地方就是太热了,穿着凉鞋去茶園裏走一趟,腳燙得疼。溫度太高了,在赤道上。種茶不一樣,茶園裏載遮蔭樹,比如芒果樹,台灣香樟樹等。到雨季五六月份,就砍掉,那個時候就不要遮蔭了,像廣東英德那邊一樣,遠望是森林,裏面是茶園,改善茶園的小氣候,常年曬太陽,茶的苦澀味重。”
由于氣溫太高,每天只能工作半天,每天清晨六點,蔣冬興就開始了園間勞作。還要利用晚上的時間去想辦法儲水。
采訪:
原安化縣茶叶试验场副场长 蒋冬兴:“晚上都要去加晚班,拿麻袋去堵水,不然茶葉幹死了是大影響,在國際上。千萬不能壞茶。”
——記者采訪蔣冬興
作爲中方茶葉技術人員的代表,蔣冬興始終懷著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抱著絕不爲祖國丟臉,不讓任何有損國家形象和對國家外交有負面影響的情況發生的信念。克服高溫給身體帶來的不適,和生活條件的艱苦,不遺余力做好茶葉生産。
采訪:
原安化縣茶叶试验场副场长 蒋冬兴:“我们不是去做专家,是去当兵。国家说:你们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
爲了將豐産實驗進行到底,取得好的效果,兩年的工作期滿之後,蔣冬興在馬裏當地負責人的挽留和中方政府的批准下,又多呆了一年。最終,經過蔣冬興和當地茶農的共同努力,原本一公頃0.7噸的産量翻了將近一倍,達到了1.36噸,超過了當時國家制定的預期目標。
——蔣冬興自述
采訪:
原安化縣茶叶试验场副场长 蒋冬兴:“本来我们的工作期限是两年,我就呆了三年。两年一换,三年后他们还留我,我说我还是要回国了。
中國人是馬裏人最歡迎的,一是投入少,見效快。”
三年後,蔣冬興謝絕了馬裏人民的挽留,回到中國,回到了安化縣茶葉試驗場,回鄉後的他,卻不想繼續留在試驗場工作。
采訪:
原安化縣茶叶试验场副场长 蒋冬兴:“回来后我也是不想在茶場工作的,我想著馬裏人民這麽大的恩情,極力挽留我,我是一個沒什麽文化的人,我既然回來了,我還是想去下面的區社搞勞動。”
他並沒有因爲有了這段出國經曆而邀功,反而深感,在安化如此適宜茶葉種植和生産的環境之下,更應紮根基層,好好種茶,做茶。于是,他向當時縣裏的領導提出來,要下基層做茶葉培植員。
采訪:
原安化縣茶叶试验场副场长 蒋冬兴:我觉得我文化水平不高,在基层做点实事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