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焙火與火功|岩茶工藝
武夷岩茶的制作,除了做青以外,焙火 工藝最爲關鍵,技術性最強。是形成武夷岩茶特有香韻的關鍵工藝,形成武夷岩茶的獨特的茶湯口感風韻,令人一飲難忘。在焙火 上,根據毛茶焙火 的程度可分爲輕火、中火、重火三類,所謂焙火 程度系指在烘焙時間的長短及溫度高低綜合而言,相互聯系作用而形成。其火功高低,主要還看茶湯和葉底表現。
清香型岩茶(輕焙火 )的表現特點:
香气清远、高而幽长,鲜爽。滋味甘爽,但带稍带微涩。品种特征明显且易鉴别。汤水橙黄至黄色,较淡。叶底鲜活,看相好,三红七绿,赏心悦目,但韵味较弱,香气与传统型(中,足火茶)比不耐儲藏,品質易變。該類型相對適合于接觸武夷岩茶的新消費群體。相對比較適合女性、現代派、年輕一族,或者口感清淡者。
传统型岩茶(中、重焙火 )的特點:
制作时发酵程度适度(半发酵),焙火 程度中,足火。其香氣濃郁而平穩,杯底香(挂杯香)好。上品帶有花果蜜糖香。滋味醇厚、順滑,岩韻強而耐泡,。茶性較溫和、不傷胃。葉底相對無看相,大多是起“蛤蟆皮”。沒有太多欣賞的價值。保管妥當,儲存時間較長。如果是陳放飲用,必須使用此類岩茶。
根据焙火 程度的不同可分爲:1、欠火2、輕火3、中火4、足火5、高火6、病火。
1、欠火:
干茶用手撚碎後不是粉末狀而是片狀或顆粒狀,茶多表現爲清香,細聞還夾雜有青味或其他的雜味,多見于只經過走水焙的毛茶或因爲發酵不足、不敢深焙的茶,爲不合格的火。
2、轻火:
茶多表現爲花香,香氣高揚,多見于黃觀音等清香品種中,湯色多爲淡黃色,葉底可見明顯的“綠葉紅鑲邊”,適合原來是喝綠茶、花茶等茶類的茶友轉向接觸岩茶的茶友。
3、中火:
茶多表現爲花香和果香的複合,見于肉桂等傳統高香品種,湯色多爲蛋黃色,葉底隱約可見“綠葉紅鑲邊”,適合已經品飲過一段時日岩茶的茶友。
4、足火:
茶多表現爲果香,見于水仙等傳統耐火品種,幹茶時可見葉脈突出俗稱“露白骨”,沖泡至葉面舒展開後可見葉片上有很多突起的泡點,俗稱“蛤蟆皮”或“起泡”,湯色多爲金黃色,適合有一定岩茶茶齡的茶友。
5、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