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溪火青茶历史记载|綠茶文化
据《宁国府志》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樹四百萬六千六百八十七株”。據考證,湧溪火青 起源于明朝。
关于它的来历,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涌溪有一位名叫刘金的秀才,外号罗先生,一年春天在涌溪弯头山发现一株“金银茶”(半邊黃葉半邊白葉的茶樹),便采回細嫩芽葉創制成“湧溪火青 ”,後時貢皇帝,火青隨之廣爲傳名。
另据《泾县志》记载:清顺治二年(公元1646年)“由磨盘山南起至涌溪,广阔三十余里,多产美茶並杉木。”可見三百多年前,湧溪茶就相當有名了。
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火青年产量有百余担,为火青生产的最盛时期。
有人推断,“火青”是由“烚青”演化而得名,由屯綠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術發展創制而成。目前屯綠産區仍稱“炒幹”爲“烚幹”火青的烚幹特別精湛,是目前其他炒青類綠茶炒幹技術無法相比的;火青制造技術之精華在于炭火烚幹。
古有诗云:“摘来岭上白云赊,夜烛风前处土家,三月报残春未头,东园谗说锻梅花”。
火青产于泾县涌溪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其中丰坑的团结岩、阴上岩、岩脚下;盘坑的鸡爪坞、兰花坑、饭井石;石井坑的鹰窝岩等地的茶葉自然品質爲上。
产区境内黄96山属黄山余脉,海拔1175米,为泾县最高峰,山势雄峭,溪流奔放,竹木苍翠,风景秀丽。涌溪河汇境内七十二条山溪,常年清泉长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5℃,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茶園土壤爲烏沙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和氨磷鉀含量豐富,爲茶樹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湧溪火青
綠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