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茶葉史記
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
吳大勳《滇南聞見錄》(1782年)記有:“團茶産于普洱 府屬思茅廳地方,茶山極廣,最爲有益之物,煎熬飲之,味極濃厚,較它茶爲獨勝。”擅萃《滇海虞衡志·卷十—》(1799年)稱:“普洱 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爲産而資利賴者也……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每盈路。可謂大錢糧矣。”
师范《滇系·山川》(1807年)载,“普洱 府甯洱縣六茶山:曰攸樂。即今同知治所;其東北229裏曰莽芝;2助裏曰革登;340裏曰蠻磚;365裏曰倚邦;520裏曰漫撤。山勢連屬,複嶺層巒,皆多茶樹。”
民國時期茶事先興後衰
民國年間,東陸大學(今雲南大學)校長爲景谷縣鄉紳紀襄廷題詞“景谷之茶,衣食萬姓。莊嬌之後,在公一人”。當地人勒石樹碑于縣內以表其功德。(按紀爲清鹹豐年問人,對發展景谷茶葉生産卓有成效,群衆身受其益,故立碑紀念。今景谷青毛茶是全省收購標准的代表樣,屬國家商業部主管標准樣之一。)
民國三年(1914)9月30日征集參加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陳列品中,有雲南甯洱縣糯茶一封,那次雲南陳列品總值銀元2000元,其中茶葉類值30元。民國五年(1916)雲南沱茶首次定型加工爲現在的碗形沱茶,這是經曆了多年的儲、運、銷售工作實踐,幾經演變而形成的造型,至今已有70多年的曆史。碗形窩部有通風透氣,防止黴變的作用,成爲暢銷國內外品種之一。當時下關永昌祥沱茶負有盛名,因其配料有特點,取勐庫茶香味濃厚,鳳山茶兼具外形美觀之優點,故産品盛銷多年不衰,爲其它牌號沱茶所不及。
民國九年(1929)在昆明設立雲南茶務講習所。
民國十二年(1923)在佛海縣南糯山設立雲南省立第一茶業試驗場。
民國十四年(1925)柴萼《梵天廬叢錄》記有,“普洱 條産雲南普洱 山,性溫味厚,壩夷所種,蒸以竹箬成團裹,産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普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