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陳韻,中秋普洱茶降價啦
什麽是“陳韻”?作爲普洱 茶的最基本審美理念和指標,此事本身居然就極爲飄忽。
在漫長的中國茶飲史上,茶一貫以細嫩香甜爲貴。“陳”作爲一種品飲理念異軍突起貌似才是這幾....情。即使在經驗豐富的香港台灣老茶人那裏也不過就是幾十年。其廣爲人知很大程度上還得歸功于鄧石海先生《普洱 茶》一書的橫空出世。
此書中有很長的篇幅細致談“陳”的品飲方式和價值觀,著實是奠基性的。
但問題在于,好多事情都沒說清。最簡單的,“陳香”究竟是什麽?甲說是“樟香”,乙一磚“濕倉”就拍了過來。乙說熟茶也能泡出“陳”,甲大叫“刷鍋水”來了——鬧騰!
好吧,那我們拿茶來喝不行麽?對沖不行麽?答案是顯然的:不行!因爲任何一款老茶拿出來都會被亂磚拍。“你這個也算幹淨?”或者“你這個幾年?三十年也敢算老?!”——毛主席說得好,以階級鬥爭爲綱!
在我所見的各種普洱 茶書中,詳細論述“陳”的種種感官體驗的,貌似僅有鄧先生的經典。別的書要麽大談人文曆史文化積澱,要麽就玄之又玄的搞些氣、韻、神秘能量等等。這樣下來,普通一喝茶的兄弟掏幾過次錢包恐怕就要被搞到另一個極端去:“什麽陳韻,純粹就是劣變發黴!”
坦白說,不管是在茶會上一群高手論茶,還是三醉上灌水,我看能勇敢面對“陳”,而且本著“凡是能說的都能說清楚”的精神大膽論這件事兒的,罕見之極。
那麽,連最基本的理念都亂著,這普洱 不徹底成了瞎喝?
其次,怎麽才能出“陳韻”?
“陳”這事兒的最大妙處在于當時看不見,摸不著,動辄等上十年也不過初窺端倪。于是所有的期盼都或多或少變成了忽悠。各路神仙各顯其能全看這裏。
本來,一個一口苦到腳底澀到盲腸的茶是不會有人喜歡的,但是現在某高人甲信誓旦旦的說:“就是這樣的茶才叫霸氣,就是這樣的茶才是未來的印級。”——哇咧,不得了!是不是先拖兩件回家以觀後效?
轉眼間又有某高人乙做鄙視狀說:“就這茶還印級?!哼哼。那天下真是沒有爛茶了。你看,此茶苦而不化,澀而不甘。這種茶叫烘青,誰放越完蛋!”
正在此時,某高人丙做深思狀說:“好像我手上頗有幾餅這種烘青茶。那個烘味散掉後,現在口感還是上升的。”——咦?二比一耶!這到底是機遇,還是挑戰?
好吧,現在我手上拿著兩個茶餅。高人說左邊這個十年之後會好喝,右邊這個十年之後會完蛋。嗯,這是個科學的論斷,它可以被證實,或者證僞。但,誰來爲這十年買單?上帝麽?
更麻煩的是,高人可能還會接著說:“這個茶放北京不會好喝,廣東才行。這茶放一片兩片不會好喝,塞滿一屋子才好喝。這屋子不能太潮,得有抽濕機控制才會好喝。”——好吧,我投降行不?敢問這位高人,這些您都實驗過?實驗過幾年?有多少數據?
第三,“陳韻”究竟是個啥物質,怎麽變出來的?
在前兩個問題尚如此飄忽的今天,在西方舶來的科學方**植根中國尚不如一餅號級茶更老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