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紅鏽藻病
症状 主要发生在广东、云南、海南茶區,近年安徽、浙江等省也有發生。主要爲害1—3年生枝條及老葉和茶果。枝條染病初生灰黑色至紫黑色圓形至橢圓形病斑,後擴展爲不規則形大斑塊,嚴重的布滿整枝,夏季病斑上産生鐵鏽色毛氈狀物,病部産生裂縫及對夾葉,造成枝梢幹枯,病枝上常出現雜色葉片。老葉染病初生灰黑色病斑,圓形,略突起,後變爲紫黑色,其上也生鐵鏽色毛氈狀物,即病菌藻的子實體。後期病斑幹枯,變爲灰色至暗褐色。茶果染病産生暗綠色至褐色或黑色略凸起小病斑,邊緣不整齊。
病原 Cephaleuros parasiticus Karsten 称寄生性绿藻,属藻类。病菌形态特征与茶藻斑病近似,其主要區別是,該菌孢囊梗較粗短,孢子囊較大。營養體成熟時生毛狀物,穿透寄主表皮伸出,其中包括剛毛及孢囊梗。孢囊梗呈叉狀分枝,頂生遊動孢子囊4—8個,橙紅色,球形,大小39—45.4×28.5—35.6(μm)。遇水時從遊動孢子囊中産生遊動孢子,遊動孢子生鞭毛2根。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红锈藻菌以营养体在病部组织中越冬。翌年5—6月湿度大时产生游动孢子囊,遇水释放出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到刚变硬的茎部,由皮层裂缝侵入。于5月下旬一6月上句及8月下旬一9月上旬出现2个发病高峰。雨量大、降雨次数多易发病,茶園土壤肥力不足、保水性差,易旱、易澇,造成樹勢衰弱或濕氣滯留發病重。該菌在南方茶區無明 顯休眠期。溫暖潮濕時形成子實體。形成時期因地區而異。
防治方法 (1)建立茶園時,應選擇土壤肥沃、高燥的地塊。(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機肥或茶樹複混肥。改良土壤結構,提高排水、蓄水能力,增強樹勢,減輕發病。(3)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在茶園中。(4)越冬期病枝率大于30%,病情指數高于25,相對濕度70%以上,開始噴灑90%三乙磷酸鋁(乙磷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4%殺毒礬M: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對上述殺菌劑産生抗藥性的茶區可改用72%克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0oo倍液。(5)該病病原菌遊動孢子對銅制劑敏感,在非采茶期可噴灑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或30%綠得保懸浮劑5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此外,0.3%的96%硫酸銅液經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