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學專家吳覺農與《茶經述評》
吴江即吳覺農 (1897-1989年),原名榮堂,當代茶聖,先生年青時立下振興祖國農業之大志,遂改名覺農。曾用筆名有池尹天、施克剛等。浙江上虞人,吳覺農 是海內外頗負盛名的茶葉界泰鬥,被稱作當代茶聖,他與祁門茶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先生早年就讀于浙江省中等農業技術學校(浙江農業大學前身)時,就對茶葉發生了興趣。1916年畢業後因成績優異留校任教,1919年考取由浙江省農業廳招收的去日本研究茶葉專業的官費留學生,在日本農林水産省的茶業試驗場學習。1922年底學成歸國,先在家鄉上虞籌資辦茶場未果,後應當時上海商檢局之邀,前往籌辦茶葉出口檢驗。此後輾轉各地,爲中國民族茶業發展日夜操勞奔走。解放後,先生任新中國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兼中國茶葉公司總經理。
吳覺農 先生的一生,是爲中國茶業奮鬥的一生,他既是一位茶界泰鬥,又是一名出色的社會活動家和知名愛國民主人士。正如陸定一同志在《茶經述評》中所評價:“覺農先生畢生從事茶事,學識淵博,經驗豐富,態度嚴謹,目光遠大,剛直不阿。如果陸羽是‘茶神’,那麽說吳覺農 先生是當代中國的茶聖,我認爲他是當之無愧的。”
吳覺農 在祁門所做的影響最大的一件事,乃是首倡成立茶葉運銷合作組織。他體恤茶農疾苦,認爲最大弊端在于産銷體制不健全。于是極力倡導,並傾囊而出多方籌資,經吳覺農 大力操辦,1933年在平裏茶業改良場,成立了“平裏茶葉運銷合作社”。于1934年茶季正式啓動營業,吳覺農 親自在上海負責銷售,一批生意下來,大獲盈利,茶農由此大得實惠,踴躍參加合作社。從此,祁門茶葉運銷合作社大發展,最盛時有70余家,社員數千人,並逐漸推廣到全國。我國的茶業合作,就這樣始于祁門,而吳覺農 的倡導功不可沒。
1934年7月間,因要出國考察茶業,吳覺農 辭去祁門茶業改良場場長一職,由胡浩川接任。此後,改良場總場址遷往縣城,不斷發展,成爲國內最負盛名的茶葉科研機構,被譽爲“中國茶葉專家的搖籃”,我國近、現代茶葉界的著名人物馮紹裘、莊晚芳、錢梁等均在此學習或工作過,堪稱茶葉科研的“聖地”。
離開祁門後,吳覺農 雖再未回來過,但他對祁門絲毫未忘。1985年,時值祁門茶葉研究所70周年所慶,吳覺農 回憶起當年在祁工作情景,百感交集,提筆書道:“祁門紅茶,多年稱雄。中經淹息,人事未雍。種茶植樹,跟上四化。”1987年,祁紅榮獲第27屆世界優質食品博覽會金獎,時年91歲高齡的吳覺農 欣然賦詩:“祁紅屯綠素稱最,出歐評選再奪魁,飲料藥料稱雙絕,富國利民人人愛。”
解放後,屢經更替,改良場現名爲安徽省農科院祁門茶葉研究所。以前的改良場總場址今爲祁門縣委所在地,當年的場部樓房和加工廠房還有幾座保存完好,被人譽爲中國茶葉界的“故宮”。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