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月明:武夷岩茶名枞介绍|岩茶知識
现对武夷岩茶中已盛名于世的各種名枞、品種的生態及命名過程簡介于下:
1、肉桂:
蒋衡《茶歌》:“奇種天然真味存,木瓜微酽桂微辛,何當更續歌新譜,雨甲冰芽次第論”。歌詞注解:“名種之奇者,紅梅、素心蘭及木瓜肉桂。紅梅近已枯,素心蘭在天遊,……肉桂在慧苑,木瓜植彌陀大殿前……”。說明當時肉桂列于諸名枞前,品質評語“辛”,強烈刺激感的代意語,與現今肉桂的品質特征是相符合的。
肉桂品种为灌木性状,枝条向上伸展而略披张,颇脆易折断,着生角50—60度之间,枝叶颇密,叶子着生角60—70度,叶厚而脆,与大叶乌龙有某些近似之处,叶面光滑,色浓绿,叶缘向内翻成瓦筒形,叶尖钝而有内缺,吉大约为9.1×3.6厘米,呈长椭园形,叶脉细而不露,通常为七对,锯齿浅较疏,约28对,萌芽力强,花多而小,结实率不高,由于枝条易脆断,幼树管理要特别细致。
2、水仙:
水仙原产地在建阳水吉大湖,传说清道光年间,苏姓者发现于竹(祝)仙洞下,当地“祝、水同音”而得名。郭柏苍《闽产录异》亦提到:“瓯宁县六大湖,别有叶粗长名水仙者,以味似水仙花故名……”。
水仙茶具有天然花香,味濃郁醇厚,湯色濃豔清沏,特別移植武夷後,由于武夷自然環境條件優于原産地,使水仙高産優質的品種特性,得到了更好的發揮,成爲武夷岩茶中最受歡迎的品種之一。
水仙系半乔木性状,树势高大,高者可达三米以上,枝干直立,质较脆,主干粗大者,直径可达20厘米以上,老枝灰白色,新梢红褐色,节间长,枝叶着生角50度,枝干着生角60度左右,叶最长在15厘米以上,最宽7?8厘米,一般为10×5厘米左右,叶面平滑,浓绿有油光,叶脉粗而不显露,数8—12对,锯齿较疏略深,约29—46对,叶尖不定型,有尖长也有园钝,叶背绿色,叶底多茸毛而不顺,叶柄扁宽,开花期早,花大面多,不易结实,是高产型品种。
3、大红袍:
是四大名枞中的魁首。武夷未开放前,来武夷游人不多,盛名之下颇多传闻,以讹传讹,越传越神乎其事。摘略传闻,供研究参考,辨别虚实。
①、为元时皇帝赏识,誉为贡茶中之上品,賜名大紅袍。此說與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四曲溪邊設置禦茶園有關。當時武夷茶盛行于山南九曲溪畔,不在山北。
②、明代徐勃《茶考》說:“環九曲之內,不下數百家,皆以種茶爲業”。所制龍團,並非散茶。茶樹爲皇帝所賞識,派一穿紅袍官員看守,采茶時需脫下紅袍挂在樹上,才能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