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古茶揭秘
普洱 茶名震京師,清政府題准征收茶捐,普洱 府當年發出《茶引》(執照)三千引(三千擔),秦晉、兩廣、四川、江西、兩湘,以及石屏、騰越、下關、玉溪、通海、思茅等地茶商紛紛在普洱 府署建立茶莊、設商業會館,對茶葉進行加工、精致、包裝、運輸。
普洱 茶的原生茶樹就生長在普洱 ,普洱 茶是普洱 茶區人民群衆最早發現和利用的一種茶葉。普洱 茶在普洱 縣(現改爲:甯洱縣)的原生茶樹和馴化種植過程都有著明顯的曆史痕迹。
原始古茶樹群落。普洱 縣(現改爲:甯洱縣)白草地梁子一帶(困鹿山)有原始古茶樹群落,據《普洱 府志》記載,該茶樹群落面積10122畝,是境內較大的古茶樹群落。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普洱 勐先鄉雅鹿小高場發現古茶樹群落,其中最大一棵樹高8米,徑圍2.15米,直徑68.5米,緊接著在該村茶山箐又發現大茶樹群落,附近有瑤族結寨而居的遺址。其中最大一株高13.5米,主幹胸圍1.70米,周圍有7株古茶樹,主幹直徑爲0.4-0.5米。最近,在黎明鄉仙仁村茶源山又發現古茶樹群落,面積達2.1萬畝,其中最大一株胸徑1.19米,高19米。根據有關專家的初步推斷,該株古茶樹樹齡約2000-3000年左右,目前,專家還在進一步的進行論證。
茶葉的馴化栽培。在白草地梁子西側半山腰的甯洱鎮寬宏村困鹿山,在400畝的地域內,有120株現存可采摘的古茶樹,其株行整齊,年代久遠,成爲普洱 人工種植茶樹的典範。而緊靠寬宏村的謙崗村有一塊記錄當地鄉紳在100多年前倡導發展的茶葉的石碑,並遺留有當時種植下的茶樹。甯洱鎮的西薩村、謙崗村、寬宏村、天壁山和東門山是普洱 貢茶的重要産區之一。普洱 地域的茶樹爲普洱 茶起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普洱 茶鄉各族人民從古至今完成茶叶的发现、驯化、栽培、制造、加工、运输、保存、进貢和销售的整个过程。
普洱 茶交易。由于普洱 府治處于普洱 茶産區的中心位置,茶葉教育帶來普洱 人流、物流的繁榮,這裏成爲滇南物品交換的中心,普洱 茶從這裏逐漸被外界所認識。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普洱 茶名震京師,清政府題准征收茶捐,普洱 府當年發出《茶引》(執照)三千引(三千擔),秦晉、兩廣、四川、江西、兩湘,以及石屏、騰越、下關、玉溪、通海、思茅等地茶商紛紛在普洱 府署建立茶莊、設商業會館,對茶葉進行加工、精致、包裝、運輸,清道光同治年間,普洱 茶經貿商務活動達到高潮,城內城外,衆商雲集,足有三百余家堂館店鋪,據《普洱 府志》記載,僅茶莊就有六七十家,每年銷量約570噸。較大的商號協太昌、同心昌、福美祥、元盛號、榮和昌、義盛昌、國金號、廣興隆等二十余家,大多經營加工茶葉。普洱 城內設立江西會館、陝西會館、臨安會館、石屏會館等會館,這足以說明當時普洱 商賈雲集的繁榮。普洱 (现改为:宁洱县)也从一个水湾小寨发展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