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餅病的發生與防治
茶餅病是茶葉上一種嚴重的芽葉病害。在世界上一些主要産茶國家,曾因它的發生,給茶葉生産帶來災害性的損失。在我省山區和海拔較高的茶園發生比較嚴重。此病爲害茶樹新梢、新葉,直接影響茶葉産量和品質,帶病斑芽、葉制成的茶易碎,成茶味苦。
此病僅在茶樹嫩葉和新梢上發生,病斑多分布于葉尖和葉緣。在葉面先産生淡黃色水漬狀小斑,以後逐漸擴大,顔色變深,成淡黃褐色圓斑,病斑正面慢慢凹陷,背面逐漸隆起,呈饅頭狀突起,並在其上面生出白色或淡紅色粉狀物。最後粉末消失,隆起部分萎縮成爲淡褐色枯斑。發病嚴重時,多個病斑互相融合,使葉片腫脹、皺縮、卷曲成畸形。嫩梢被害時,引起嫩莖扭曲或折斷,並引致新梢枯死。
茶餅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在病斑突起部分的白粉,就是病原菌的担子和担子孢子。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叶组织中越冬和越夏。次年春、秋季节当平均气温在15-2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即产生担子和担子孢子,担子孢子被风雨吹送到嫩梢上,遇水发芽侵入叶片组织,发展形成菌丝,并在其中生长,后期突破叶片下表皮,长出白粉状的子实层,成熟的担孢子再次侵入蔓延。带病的苗木可作远距离传播。但枯死的病组织不起传病作用。
茶餅病是一种低温高湿型病害。其发病受三个因素制约,当遇到较低温(16-18℃),高湿(相对湿度在85%以上),短日照时有利发病,引起流行。其担孢子受阳光直射半小时即丧失活力。所以,此病一般发生于高山茶園、郁蔽度大的茶園和陰涼多雨的季節。
對付茶餅病首先要加強茶園管理,勤除草,使茶園通風透光;要合理施肥、適當增施磷、鉀肥,防止單施氮肥使枝葉柔嫩而增加發病程度。密植茶園,一定要施足基肥,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能力,要堅持勤采收,不要留葉太多,甚至可以不留葉。其次,可采用消除病原越夏場所的辦法。夏季在加強茶園管理的基礎上,減少蔭蔽程度,利用陽光消除茶餅病病原菌越夏場所,使之無法渡夏。第三,在本病發生嚴重的地區,冬春修剪應在15-20天內全園修剪完畢,以控制次年春季茶餅病的發生。第四,化學藥劑防治,目前有效的藥劑不多,其中以十三嗎啉和比鏽靈較爲有效。發病區在采摘期間如遇此病流行,可用75%十三嗎啉乳劑1000-2000倍液或50%比鏽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于發病早期噴施,如無上述藥物,則可用0.2%硫酸銅或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隔10-13天後,需再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