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歌|民間茶歌謠
《采茶歌》是湖北省、江西省贛南山區盛行的漢族民曲。其演唱形式比較簡單,先是一人幹唱,無伴奏,後來發展成爲以竹擊節,一唱衆和的“十二月采茶歌”的聯唱形式。
社會在變,鄉村在變,茶農韻唱采茶歌的傳統沒有變。如今,她們的山歌賦于新內容:“口唱山歌心裏甜,歌聲陣陣潤心間;三農政策惠萬民,小康生活年勝年。”
明萬曆年間已有民間進入豪紳官吏府第演唱(見石城縣崖嶺熊氏六修宗譜《熊體甫先生傳》)。
明中葉以後,“十二月采茶歌”聯唱在贛南漢族民間燈彩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下,進一步發展成有紙紮茶籃,扇子,手帕等道具,邊唱邊舞的采茶燈,又叫“茶籃燈”(見明末諸生屈大均的《廣東新語》和清康熙年間吳震方的《嶺南雜記》)。
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安徽、福建等地的漢族民間曲調,由民間藝術家所創作的《采茶歌》具有地方特色。有些地區後來發展成“采茶戲”。
《采茶歌》歌詞內容
版本一
天頂哪哩落雨仔呀彈呀雷啰公伊呀
溪仔底哪哩无水仔呀 鱼啰这个乱呀撞啰啊
愛著哪哩阿娘仔呀不呀敢啰講伊呀
找仔无哪哩媒人仔呀 斗啰这哩牵呀空啰啊
大只哪哩水牛仔呀細呀條啰索伊呀
大仔汉哪哩阿娘仔呀 细啰这个汉呀哥啰啊
大漢哪哩阿娘仔呀不呀識啰寶伊呀
细仔粒哪哩干乐仔呀 较啰这哩贤呀翔啰啊
注:相傳,這首歌曲的原始作者是唐朝宮中一位歌舞大師雷光華,他因某事觸犯了唐明皇,而潛逃至江西、福建交接的山區,隱姓埋名,以種茶爲生。在與當地居民共同生活中,將自身的歌舞才華和采茶動作融合,因而創造“采茶歌”開始融入茶農生活。
版本二
衆姐妹:
三月鹧鸪滿山遊,四月江水到處流,
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飛上白雲頭。
草中野兔竄過坡,樹頭畫眉離了窩,
江心鯉魚跳出水,要聽姐妹采茶歌。
采茶姐妹上茶山,一層白雲一層天,
滿山茶樹親手種,辛苦換得茶滿園。
春天采茶抽茶芽,快趁時光掐細茶。
風吹茶樹香千裏,蓋過園中茉莉花,
采茶姑娘時時忙,早起采茶晚插秧,
早起采茶頂露水,晚插秧苗伴月亮。
劉三姐:
采茶采到茶花開,漫山接嶺一片白,
蜜蜂忘記回窠去,神仙聽歌下凡來。
注:此歌傳唱于“歌海”廣西壯族自治區。
版本三
百花開放好春光,
采茶姑娘滿山岗。
手提著籃兒將茶采,
片片采來片片香,
采到東來采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