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黃茶的发展历史|黃茶文化、黃茶历史
我国黄茶的發展曆史應該分爲以下幾個階段:
萌芽期:
西汉朝至唐之前,黄芽之名已出现,主要是出现在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这两种,蒙顶作为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植茶樹和制作茶葉的産地,是衆所周知的,關于蒙頂黃芽也是曆史悠久,其人工種植的茶樹曆史悠久最早的蒙頂甘露是我國最早的貢茶。其茶早在唐貢茶之前已經名動天下。但蒙頂甘露和蒙頂黃芽具體的産生時間都不明確,但可以肯定的是蒙頂茶的統稱已經出現,而且至唐初時已經名動天下。
因为蒙顶茶芽頭樹梢時有微黃現象,有可能蒙頂黃芽出現時間不排除在漢已經出現。而霍山黃芽純粹是因爲芽頭發黃而被稱爲“黃芽”,其地方志裏也是如此記載,此地産茶的曆史也是漢朝就有記載,而最早的茶品名稱就是“壽州黃芽”。漢朝的茶品基本可以肯定都是緊壓的團茶。工藝上基本上應該是曬青。這個時間段談不上黃茶的出現,只是“黃芽”這一詞的出現最早明確的記載應該是霍山黃芽。它的“黃”是指芽頭天然發黃,就如今天的安吉白茶芽頭發白一樣。都是色素缺乏的表現,是一種低色素茶種。
发展期:
唐宋时期,黄芽的发展期应该是在这个时间段,著名的《唐国史补》里是如此记载:“叙诸茶品目: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衆。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牙,號爲第一。湖州有顧渚之紫筍,東川有神泉、小團,昌明、獸目,峽州有碧澗、明月、芳澀、茱萸簝,福州有方山之露牙,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嶽州有浥湖之含膏,常州有義興之紫筍,婺州有東白,睦州有鸠沈,洪州有西山之白露。
寿州有霍山之黄牙,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 书中所记载的“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都有可能是早期蒙顶黄芽的肇始。而岳州“浥湖含膏”就是清朝记载的“岳州黄翎毛,含膏冷”,也就是今天的北港毛尖。今天的北港毛尖属于黄小茶。“壽州黃牙”就是沿用唐之前的“壽州黃芽”。不過已經由曬青團茶演化爲蒸青團茶。“蕲門團黃”也是與“壽州黃芽”屬于同一産地,古代同是大別山區的六安州之“蕲州”,現屬湖北英山。
“唐国史补”记录唐朝最为著名的十四目极品名茶,也記錄了唐最著名的酒類,可見唐朝最著名的十四款茶裏有三種是“黃茶始祖”,另有一種“蕲門團黃”也存在是黃茶始祖的可能。此外,另有湖南嶽陽君山島,甯鄉大沩山,湖北的遠安鹿苑等地也從唐朝也開始産茶並揚名。
而上述的蒙顶茶,霍山黃芽和浥湖含膏三種黃茶始祖都是有文字記載的唐朝貢茶。而“霍山黃芽”至宋時,開始出現了向散茶的演變。因爲宋朝貢茶地點在顧諸,其他地方的貢茶數量減